从石漠化走向生态文明的“晴隆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7:01:1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文明 晴隆模式

晴隆模式是因地制宜,针对晴隆县的实际情况,把石漠化治理产业化建设,把石漠化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退耕护还草,在治理石漠化的同时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让农户在石漠化治理建设中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破解人们认为石漠化治理是一个无解的方程式的说法,有效解决了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农户与工程治理之间的矛盾,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扶贫效益。

通过几年的建设,晴隆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生态效益明显提高。由于项目实行退耕还草,合理规划,科学选择种植适宜优质牧草,多种牧草混播,科学管理,合理载畜,保水、保土、保肥,基地四季常青,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在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后,全县每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0平方公里左右,石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晴隆模式”

“这是一个‘车间’分散在大山里的产业,一个幅员几百平方公里的产业,一个由千家万户男女老少组成的产业,一个以渴求摆脱贫困的农民为主体的产业,一个以西部大开发攻克石漠化为目的、兼顾生态和生计于一身的产业,一个不随项目而终止的可持续产业。”当地干部这样形象地描述和总结“晴隆模式”。

在这些项目区,由于采用多种牧草混播,科学管理,合理载畜,增加了植被覆盖率,使25度以上坡地每亩每年减少泥沙流量1.26吨,人工草场每年增加有机质1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晴隆模式”的重要意义,不仅探索出喀斯特地区脱贫致富的成功之路,还探索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西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实践,对科技扶贫工作的健康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以晴隆县为代表的种草养畜产业化扶贫,坚持种草养羊与生态相结合,以科技扶贫为载体,形成政府主导,多方配合,龙头带动,合作社组织,公司建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不仅大幅度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且较好地保护了生态,探索了双赢路子。

“晴隆模式”蜚声省内外,成为中国西南石漠化地区451个县(市、区)2.2亿人脱贫开辟了一条成功的路子的新典型。迄今为止,川、滇、湘、桂等省区已有100多个县市9000多人次先后到晴隆参观学习,在省内,也有50多个县市上万人次组团到晴隆考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晴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2011年,晴隆县创新饲养方式,在放牧的基础上,开展舍饲圈养试点。实行“三条腿”走路,一是为农户提供羊舍和运动场补助,县草地中心提供基础母羊、种公羊、草种、草地补助、技术服务和培训,帮助农户羊只的日常管理。农户羊只达60斤以上直接售给加工厂,中心与农户按10只基础母羊上交2只40斤以上羊只方式分成。二是为农户提供贴息贷款,其中五分之一用于羊舍建设,其余用于购买基础母羊,草地中心提供种公羊、草种、草籽补助、技术服务和培训,帮助农户羊只的日常管理,农户羊只达到60斤以上直接售给加工厂,中心与农户不分成。三是为农户提供贷款4000元用于羊舍建设,草地中心提供基础母羊公羊、草种、草地补助、技术服务和培训,帮助农户羊只的日常管理。农户羊只达到60斤以上直接售给加工厂,中心与农户第一、二年不分成,以后每年按10只基础母羊上交2只40斤以上羊只分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