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把握空前机遇。湖南有2159个乡镇、4.28万个行政村,数量居全国前列,但每个乡镇平均户籍人口只有1.8万人、村平户籍人口不到1000人,有相当部分村在外打工、求学,举家外迁人数甚至已达到三分之二。因此,产业扶贫、集中连片,把地域相近、民俗相似、农业生产融合度高的乡村进行整体开发势在必行。当前扶贫攻坚的政策机遇不断,组织民营经济投身其中,就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遇。一是政策支持的机遇。湖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活动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2011年至2020年扶贫开发纲要》的落实,为活动确立了主攻目标;《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批复》的下发,为活动提供了广阔舞台。二是政策倾斜的机遇。中央和省里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比如,扶贫专项投入不断增长,省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2%;财政预算安排农林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的经费大幅增加;涉农审批权下放,这一系列组合拳的含金量都极高。三是“四化”融合的机遇。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是互促互带、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农村向更高层次发展、农民缩小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条件。四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机遇。改革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改革起步于农村,农业农村借助改革翅膀实现飞跃发展的时期已经来临。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优势,进一步凸显同心工程理念,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走向农村,走出一条湖南特色的扶贫攻坚新路。
3.着力创新突破。2013年我省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30.51万户、注册资本10286.48亿元;个体工商户182.68万户、出资金额982.0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2.5万户、出资金额569.6亿元。实现增加值14186.06亿元,同比增长11.5%,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7%。今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尽管遇到了一些压力和难题,但整体上仍在健康发展。同时,湖南是最早开展光彩事业的省份之一,实践中,我们切身感受到开展20年的光彩事业需要寻求新的发展和突破,需要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由被动向主动转变、由外援到内生转变、由单向付出向共同发展转变。我们在思考:如何创新统战工作,更好地服务发展?如何引导市场主体投身我省的扶贫攻坚?如何促进光彩事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作为一种探索和实践,2007年3月起,湖南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在全省开展“万企联村、共同发展”活动,就是立足城乡统筹、工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赢,不仅吸引了省内外、国内外、海内外经济界、科技界人士,也吸引了各民主党派组织、民族宗教等社会团体组织。可以说,全省统一战线全部动员起来,在同心工程的旗帜下,围绕扶贫攻坚这一主题,以提高农民、富裕农民、扶持农民为切入点,建立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机制,打造了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和各界人士共同参与扶贫开发的崭新平台。
4.形成科学模式。活动经过了起步、提升和深化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捐赠为主,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一方给另外一方以帮扶,被帮扶者得到利益,帮扶者很少考虑利益回报,典型的方式是出资修路、修桥,援建村部、学校等。显然,这种方式难以持续,难以大面积覆盖。比如,湘银集团连续10年为湘潭县射埠镇改造公共设施,投入超过3000万元。提升阶段,产业支持,是一种典型的互利共赢。5100多家企业、2000多名统战代表人士、1000多名专家学者以各种方式参与进来,形成产业联村、项目带村、智力扶村、捐助帮村等模式。比如,我们组织隆平高科、老百姓大药房、大汉集团等8家企业,深入到扶贫点――古丈县梳头溪村进行产业开发,每家1000万元,不到两个时间,该村就成为文明小康村。深化阶段,全面带动,是一种典型的一体化共生,是同心工程的全面推广。以“党组织村企联建”为起点,向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维度发展,探索“村企人才共育、党员共管、资源共享、一体化共生”的新路。目前,全省共建立村企联合党组织1465个、产业协会党组织597个,新建党组织692个,36000多名村企党员结成帮扶对子;1548名民营企业家到村任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6146名农村干部到联村企业挂职,解决结对村党组织活动经费6100余万元;对接项目2100多个,结对村农民2013年人均纯收入达5526元。比如,开源集团与慈利象鼻嘴村党建联点,刚开始该村人均收入只有2000多元,到去年已经超过8000元,村支书也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