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千日记:灾区民众3年后从伤痛走向新生

2011年05月10日09: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断裂带 灾区 5·12

样板城

2010年6月2日—5日

四川省北川、青川等地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胡雪琴

北川新县城已经能看出重建后的概貌了。

作为灾区中唯一异地重建的新县城,北川要成为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的样板。新县城起点高,规划新。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特别是新建的中小学校舍,几乎令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的中小学校都相形见绌。在楼房顶部或者道路上空醒目处,不时看到有表达感谢援建者的大幅标语或者横幅。

“到今年9月份,这个城市的基本框架、基本功能和基本形象会完全实现。”北川县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北川援建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时间短,任务重。目前,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我们还是停一停,开展了一系列‘回头看’。规划设计回头看,项目需求回头看……”

与北川漂亮的新县城相比,青川县城的重建步伐显得稍微滞后。在记者休息的宾馆后面,就有一栋在建的楼房,脚手架上的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不少群众还住在临时板房中,生活有些艰难。

“有些老百姓已经搬了七八次临时住所。他们虽然是最终的受益者,但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青川县委副书记罗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有些业已重建完毕的青川农村显得非常美丽。一栋栋整齐的农家小院,一条条延伸到农户门前温馨的水泥小道,而每个农户院落哪怕只有一个小小三角的空地都种上了各色花草,养眼养心。

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向《中国经济周刊》表达了灾区人民的欣喜,“灾后重建的城市建设将比震前提前了20年甚至50年。幸存者是幸福的”。

农家乐

2010年9月25日—30日

四川都江堰市、彭州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璐晶

对经历过那场地震的人来说,死亡一点也不陌生。在一个个这一秒与下一秒的故事中,地震带给人们的影响已经像季节更替一般自然地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中,不易察觉又隐隐作痛。

40岁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黄杨有着四川人惯有的热情。在从四川成都前往都江堰的高速公路上,当得知我是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去做震后恢复重建的报道后,他激动的嗓门又高了一个八度。

他告诉我,两年前,地震刚发生的那些天,他也拉过两个从北京来的女记者,当时很多路都不通了,在他的桑塔纳过不去的地方,那两个女记者就下车徒步向重灾区挺进了。

“不知她们后来怎么样了?”老黄像是问我,又像是自问。停了几秒后,他突然扭过头来对我说“咱得好好活着”,然后,又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的道路行驶。

在彭州市小鱼洞镇的小鱼洞断裂大桥遗址,我见到了仍在板房中坚守的书记程勇,此时镇上的学校、医院、居民住房、活动室等都已基本重建完毕。在他的领路下我见到了太子村村民黄德明。

和有些害羞的村民相比,黄德明显然是“见过世面”的人。他和我握手的时候,也递上了刚印好的簇新的彩色名片。名片的背景是青山绿水间的农家院,左边有一辆鲜红的法拉利跑车,上面写着“新红农家乐:环境优美,卫生舒适”几个大字。

黄德明介绍,他家现在的这幢新楼,包括装修成本一共18万元。除政府的补贴外,他贷了4万元的款办起了农家乐。

对于如何招揽客源,采用何种宣传手段。黄德明表示目前接待的客人主要是成都附近的居民,而且“基本上都是自己找上门来的”。对于这种“口耳相传”的模式是否可以长久的持续,且如何面对“遍地开花”的农家乐竞争?稍顿了一下的黄德明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想,这是因为他急于从灾难中振作。

跨步

2011年4月25日—28日

四川省德阳市、阿坝自治州、都江堰市、绵阳市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李凤桃

2011年5月12日,这一天,不仅仅是缅怀汶川遇难人民和抗震英雄的日子,也是灾区重建完成的日子。

这不仅仅是重建,而是新生。三年后,灾区呈现出一种比地震前更蓬勃的生机,重建开拓了灾区经济发展的全新面貌。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灾难带给了他们伤痛,也给予他们在经济上修复和崛起的能力。在玄郎村,我们看到失去家庭顶梁柱的女人勇敢地站了起来,在有着优美山乡风光和漂亮村舍的路边开起了小酒家;在水磨镇,我们看到大多数的居民已经在羌文化浓郁的旅游小镇中开起了商店;在石椅村,我们看到曾经开农家乐的村民在倒塌房屋上盖了更大的酒店,成立了公司,还邀请了职业经理人来打理,开始了现代公司化管理。

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东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不仅完成了厂区的建设,而且还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在原有的水电、火电设备基础上优化了风电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了结构调整。2010年,东汽已经完成233亿产值,超过了震前水平。

重建中四川灾区自然生态价值也得到最大的发挥。在水磨镇,重工业慢慢迁出,未来这里将打造一个羌文化的旅游小镇。在这里,我们看到山坡上成片羌寨风格的建筑,而每天这里就有四五千名客人前来游览。水磨镇副镇长告诉我们,可以这样说,重建后小镇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而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提前了20年。

四川省党建期刊集团的总编辑王全程参与了震后重建的过程。他说,改变最大的是人们的观念。很多老百姓原来是住在环境和基础设施简陋的农舍,分散在山坡上,现在他们住在新农村的社区,现代化的水电气设施和管理让他们感受到了更现代文明的生活,而他们的观念也越来越开放……

一切都这么快,一切都是欣喜和感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