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千日记:灾区民众3年后从伤痛走向新生

2011年05月10日09: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地震断裂带 灾区 5·12

守望:本刊六位记者的震区记忆

2008年5月12日至今的1000多个日子里,秉承着新闻工作者的使命,肩负着向读者全息展示地震灾区从救援到重建巨细的责任,本刊六位记者先后5次向四川地震灾区进发。

从地震发生的第三天到第三年,《中国经济周刊》与读者共同见证了震区人民对抗天灾的坚毅与重建家园、重建信心的乐观和顽强。

死城

2008年5月14日—16日

四川北川县、绵阳市震灾现场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繁易

2008年5月14日,上午10点45分,在四川地震发生后40个小时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终于乘上几经更改起飞时间的飞机,目的地成都。

按原计划,记者将从成都赶赴灾区都江堰进行采访。但就在登机时,乘客被告知:乘坐的飞机被军方征用,改降四川绵阳为灾区运送紧急抢险物资和救援人员。

采访计划随之更改。

下午1点30分,飞机到达绵阳,气氛迥然不同。停机坪上,数架军用直升机马达轰鸣,一队队军人喊着口号集结。机场外,一排排等待运送兵员的大巴车排出的队伍足有几百米长。

城市街道上依然有震后散落的瓦砾,街边两旁是人们搭起的简易棚,商店关门,道路上奔驰的车辆大多装满物资并且都奔往同一个方向——北川。

离北川县城越近,倒塌的房屋就越密集。运送伤员的救护车一辆接一辆飞驰而过。北川县入口的山路上停着数不过来的军车和各种单位的救援车辆。

断电的县城笼罩在黑暗之中,只有当车辆通过时,透过车灯的照射,才可以看到扬起的尘土和在黑暗中前进的一队队救援人员。

深夜的北川,已经变成一座“死城”。绝大部分生还居民已经被撤离,只剩下救援的人员。残肢断臂随处可见。救援人员不停地向废墟的空隙中喊话,消防特勤队员们搜索着任何可能的生命迹象。

救援工作24小时在进行,不断地有生还者被找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生还者的可能已经越来越小,但救援人员依然在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救援……

5月15日,在地震过后的北川,记者真正感受到了“众志成城”这四个字的力量,北川到绵阳71公里的道路上,永远有过不完的支援车辆,有的装载着救援物资,有的拉着开赴灾区的志愿者,大车小车,几乎所有的车上都贴着抗震救灾的标语,从车牌上看,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份的车辆……

沉重的快乐

2009年4月23日—29日

四川省都江堰市、汶川县、北川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张伟

震后一年的四川震区,带给我的是强烈的荒诞感。

短短一周的时间,记者犹如过客,不管如何努力,依然无法走进、理解那些经历过灾难的心灵。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在经过一年的沉淀后,仿佛变得更为复杂。

能做的只是记录。

印象最深的,是震区某县一位出租司机的话。他笑着说:如果多来几次地震就好了,日子就更好过了。因为地震后,自己的房子、县里的街道、医院等等,所有的一切,都由别人掏钱请人来建造,而且规格比之前高了许多倍。“你看看我们的街道,8车道,中间还有花坛,多漂亮。地震前,我们想都不敢想。”

还有一位美丽的女孩,采访中,她一直快乐地向记者讲述,震后自己如何重新建造自己的家园,如何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现在,她白天快乐地工作,晚上和朋友一起吃饭喝酒跳舞……

她的快乐确实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最后,她为了向我们证明自己真的走出了灾难的阴影,微笑着说,自己在地震中失去了12位亲人,但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她会开心地去过每一天。

虽然她邀请我们晚上一起去跳锅庄舞,但我们实在没有勇气,也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样的“快乐”。

在震区,一个9岁的孩子可以熟练地面对记者作一个长达数分钟的自我介绍,可以故作老成地问你为何没带录音笔。一个愤怒的成年人在顺畅地表达完自己的愤怒后,会突然冷静地问你:你是哪家媒体的,说给你管用吗?别浪费我的口水。”

许多时候,记者无法也不愿意去分辨他们在镜头面前的喜怒哀乐,只希望,他们能够早日从极端的生活中回到震前的平淡。

汶川街头的一位黄包车师傅略带吃力地用四川普通话告诉记者,地震后,他的生意特别好,主要顾客都是外地人,“真没想到,我也有必须说普通话的一天。”

希望在升腾

2009年4月下旬—5月上旬

四川省北川县、汶川县、苍旺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崔晓林

“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一年,灾区仍有零星余震发生,行驶在山路上,仍要防备随时滚落的巨石。

大部分灾民都还住在帐篷或板房里,他们在劫后余生中,等待新家的落成。在映秀镇、北川县、汶川县、苍旺县等地,学校都已经复课,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在瓦砾间回荡。尽管一些孩子成为了孤儿,尽管一个班的孩子再也坐不满一个教室,但熬过漫长的冬天,新的希望已然在孩子们心中升腾。

4月25日,映秀镇。61岁的陈大妈和老伴挤住在儿子家的板房里,把自己的板房腾出来变成了小旅馆,专门接待远道而来的记者。“旅馆都震坏了,没地方住,我就让记者们住在家里。” 晚上8点钟,陈大妈把干净的被褥抱出来,招呼记者快去洗脸吃饭。

在交谈中记者发现,陈大妈仿佛刻意在回避一年前发生的事情,而更愿意“畅想未来”,“女儿和外孙子没了,但日子总还是要过下去,儿子儿媳打算外出打工,小孙子已经6岁,今年就要上学了。”陈大妈告诉记者,政府正在加紧为灾民建新家。“图纸我们都看了,新家很宽敞。映秀人都盼着早一点搬进去住。”

在北川县城中心区域,新建成的“5·12”纪念碑前摆满了鲜花,看得出,此前曾有不少人前来祭奠。

“老城将作为地震遗址公园被原样保存。这里曾是北川人世代生活的地方,这里的一切,都将刻在每一个北川人的心底。”一位老北川居民向记者表示。

2009年4月底,新北川县城的建设已然启动。在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距北川老城23公里的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建新北川”的巨大标语显得极为醒目。

新北川还在平整土地阶段,其四周已经出现不少的商铺和贸易公司。来自四面八方的生意人和投资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发展先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