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三:厄尔尼诺现象有利于我国出现暖冬,为什么这次在厄尔尼诺年,我国却出现了极端冷事件?
以往流行的说法是厄尔尼诺年对应我国是“暖冬”。当前虽然发生了厄尔尼诺,但我国却并非暖冬,而是部分地区出现了近二十年少见的严寒暴雪天气。中国天气网首席气象专家李小泉介绍说,通常判定厄尔尼诺的标准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是否出现剧烈上升。在典型的厄尔尼诺年份,太平洋海温的分布是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明显增高,而西太平洋的海温下降,西北太平洋的海温也呈偏暖的趋势,这种海温场就不利于东亚大槽的发展,而有利于我国冬季气温偏高。当前的厄尔尼诺可以称为“非典型厄尔尼诺”,因为虽然南美沿岸附近的海温也偏高,“厄尔尼诺”标志区的海温偏高达到了厄尔尼诺出现的标准,但近几个月的海水增温的中心一直在中太平洋,在日界线附近,西太平洋海洋的温度并没有降下来,相应的北太平洋的海温则偏低。这种海温分布并不利于我国出现“暖冬”。可见,厄尔尼诺出现时整个太平洋的海温分布是可以有多种的,不应简单地把厄尔尼诺与我国的“暖冬”一一对应起来。
疑问四:北极很遥远,北极震荡与中国发生的极端冷事件联系何在?
2009年12月中旬以来,寒流席卷北半球。日本气象厅认为,该现象源于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导致北极附近的寒流南下。科学家以“北极震荡”指数来衡量北极气压的变化。当这一指数是正值时,北极上空是低气压,北极的寒流不会南下。而当“北极震荡”指数变成负值时,北极上空出现高气压,寒流会大举入侵中纬度地区。此前,美国有关专家也在《纽约时报》上发文,支持“北极震荡”引发北半球今冬寒潮的观点。
专家解读:
北极震荡在我国称为“北极涛动”,它并不是指北极点附近的大气环流,而是指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大范围的气压形势常出现此消彼涨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中纬度的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中纬度地区西风减弱,即盛行经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冷空气从较高的纬度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面气温降低;而当北极涛动正位相时环流相反。从2009年12月北半球对流层中层(500百帕,大约5公里高空)的大气环流形势图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大范围环流距平场北正南负的分布是很明显的。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其实,北极涛动正负位相交替的现象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但是这一次气压偏高的态势笼罩在极地的时间较长,强度较大,这是比较少见的,这也导致了我国北方迟迟不能回暖。但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不会一直如此冷下去,回到变暖的态势是必然的。根据目前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报,今年2月份之后,气候有望趋于正常,基本回到增温的轨道。
疑问五:今年我国是“冷冬”已成定论吗?
很多媒体都以“冷冬”来命名目前的极端冷事件给我国造成的影响,冷冬成了民间流行的一个热门词语。
专家解读:
今年入冬以来,我国一些地区的气温确实比常年明显偏低,甚至于最低气温出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情况。但也不是说,全国都偏冷,从2009年12月和2010年1月1-19日温度的平均距平图上看,实际上偏冷是在我国东部、主要是华北北部和东北中西部地区。而西部一些地区甚至还比常年明显偏暖。统计表明,2009年12月份全国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持平,一月份上半月也是东部偏低、西部偏高,全国平均气温也是接近常年,因此,不能说全国都是“冷冬”。另外一方面,目前冬季尚未结束,我们还应考虑2月份的温度变化来判定整个冬天的冷暖状况。从往年的历史气候资料来看,我国冬季出现前冷后暖或前暖后冷的情况,并不少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