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呼和浩特1月16日消息(记者王涛) 内蒙古兴安盟近年来创新扶贫方式,鼓励种粮大户和贫困户结合经营,走出了一条“转移式扶贫”的新路。
“七十八在家不?”
“哎,刘主任,来来来,进屋。”
“屋里烧的挺热乎的啊!今年包的地怎么样?”
“挺好的,收入更多了。”
陈七十八,是内蒙古扎赉特旗胡尔勒镇的蒙古族农民,今天到他们家来做客的老熟人,是盟扶贫办的副主任刘兴华。“我们兴安盟现在是全内蒙最不发达的地方,贫困人口有43万多,也就是说每3个农牧民,就有一个生活困难,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种新的扶贫方式。”
这里说的新形式就是“转移式扶贫”。在自愿的前提下,贫困户把土地经营权向种田能手有偿流转。贫困户每亩能分到75公斤玉米,每5亩地获得1车秸秆,还继续享受国家的粮食补贴,也就是说静坐在家里也能吃饱饭。
刘兴华告诉记者,刚才我们去的陈七十八这户,自己家有92亩地,今年有两户贫困户把土地自愿给他来种,一共是150亩地。由于他土地面积增大,集约化经营降低成本,今年每亩地多收入200多元,纯增了1.2万多。有个贫困户巴格那把30亩地转给他种,一亩地给75公斤粮食,再加上享受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这样一亩地不用生产,自己就能挣100多元,30亩地就是3000多元,加上帮别人放羊的7000多工钱,就是一万多元。所以是大户受益,贫困户更受益。
长期在乡镇工作的刘兴华感慨的说,这种新的扶贫办法不仅发挥了种粮大户的经营优势,也更加合理的利用耕地资源,最重要的是促进了贫困户的稳定增收、脱贫。
记者调查发现,如果平川地在贫困户手里,一亩玉米也就是150至200公斤,如果给大户种就能达到500多公斤,这合理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地流传给大户之后,贫困户有吃、有钱花,还能出去打工。
2005年,转移式扶贫最早从一个嘎查村开始试点,现在已经在周边各个苏木、旗县遍地开花。整个兴安盟已有500户种田能手和2000家贫困户结成了对子,4万多亩土地依照合同开始流转,贫困农牧民人均增收超过1000元。
刘兴华说,这些年来我们投入了几百万、几千万来帮贫困户,这是物质上的扶贫。真正让群众自己脱贫,必须找符合当地实际的新机制。我在乡镇工作10年,说句心里话,转移式扶贫让农牧民脱贫治富有了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