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3月28日电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8日说,目前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处于年收入683元至944元的低收入群体还有4067万人,两者合计6432万人。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由解决温饱为主转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28日在四川省南充市召开的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全国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2927万减少到2365万,减少了56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从6102万减少到4067万,减少了2035万。特别是2004年和2005年,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同时,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步。
评估结果还显示,纲要实施5年来,在全国认定了近800家扶贫培训基地,建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网络,培训了318万贫困农户劳动力;支持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了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对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150多万贫困人口实行了易地扶贫。
“解决温饱难,巩固温饱、进一步提高贫困群体自我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样十分繁重,缩小贫富差距更是任重道远。”刘坚表示,现阶段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存在四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脱贫成本增加。由于目前解决和巩固温饱的难度加大,所以脱贫的总成本比之“八五”期间有明显提高。二是减贫速度减缓。上世纪80年代,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1350万,90年代平均每年减少530万。2001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只减少112万。三是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14.8万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为33%,青藏高原延伸区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比重达40%左右,41个沿边境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比重超过40%,都远远高于9%的全国平均水平。四是贫困群体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在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中,87%的人群在年际之间有进有出。以2003年为例,当年有1460万人脱贫,同时又有1540万人返贫,使当年贫困人口总量增加了80万人。(记者姚润丰、江毅)
我国确定“十一五”扶贫工作主要目标
新华网成都3月28日电 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并逐步增加他们的收入;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基本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扶贫工作的主要目标。
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坚28日在四川南充召开的2006年全国扶贫办主任会议上说,“十一五”时期,在需要基本完成的14.8万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实现人均南方有0.5亩以上、北方有1亩至2亩的基本农田;每户有1个以上劳动力接受劳务输出技能或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并有一项稳定的增收项目;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广播电视,自然村通电,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公路;继续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努力提高饮水安全水平;基本实现行政村有卫生室;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扶贫工作的七条主要措施:
一是瞄准贫困群体,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着力帮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给予必要的救济、救助;财政扶贫资金重点向贫困户倾斜。
二是因地制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力争“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14.8万个贫困村的建设。
三是加大培训力度,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贫困农户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
四是抓好产业化扶贫,力争“十一五”期间每个县有1个至2个有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五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加强审计、社会和舆论监督。
六是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加大东部地区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对口帮扶力度,不断完善机关定点扶贫工作,鼓励和支持中介组织、民间组织参与扶贫项目的实施。
七是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实现‘两个基本’的奋斗目标,确实存在一定难度。但是,再难也要去努力。”刘坚表示,贫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不可能达到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不可能一步建成小康村。但是,在“十一五”期间必须解决贫困群众基本的吃饭、喝水、行路、用电、看病问题,解决全部孩子的九年义务制教育问题。“这是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不能等到几十年后再解决。”刘坚说。(记者姚润丰、江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