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图片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专家专栏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数据库/周刊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采购商
发展要闻  -美拒绝停止对华近海侦察 白宫澄清为庆中国国庆升五星红旗地点 -住建部专家:房价上涨"特刚需求"源自丈母娘" 揭秘地王圈钱模式 -央行表示将建新的流动性补充机制 银监会:资本充足率规定或调整 -力拓暗示退出 铁矿石谈判可能直接跨向明年 中国稀土缘何"贱卖" -国庆大阅兵信息密集披露 首场联合演练结束 七省区市联动保安全 -中石油成功收购新加坡石油 民营油站联手降价 盈利空间一直较高 -李荣融泼冷水:500强实为500大 大而不强迟早要垮 山钢吞并日钢 -重庆调控房价目标:普通家庭6.5年收入买1套房 深圳楼市调整逼近 -吴邦国抵达美国 中国人大委员长20年来首访美 中美合作潜力巨大 -第二批基金"一对多"出炉 9月第一周基金转攻银行地产等四大行业
首页>>人口动态
辉煌60年:中国的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09 月 07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华社北京9月7日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经济状况不断改善,中国人口随之出现迅猛增长。面对人口的持续膨胀,20世纪70年代,中国政府果断决定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30多年来,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推迟了4年。而中国的人口政策也赢得了世界的普遍赞誉,不少人从过去颇有微词,到今天竖起拇指,称赞说:“中国人口政策功在千秋!”

“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而中国的人口政策无疑为此作出了贡献,”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执行主任吉尔·格里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她指出,计划生育降低了人口增长率,缓解了许多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问题,有利于医疗、教育和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发展。

对于国际上当初一些对中国推行人口政策的不理解,格里尔指出:“中国人口众多,国情独特,其他人对此认识非常有限。”她认为,“中国政府是在实行确信对自己人民有益的政策”。

与格里尔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美国非政府组织“人口资料社”的人口问题专家卡尔·豪布。他对新华社记者表示,30多年来,中国政府把控制人口增长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降低了人口增长率,这不仅使中国减少了对外界的资源需求,也缓解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使中国政府能够尽力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而对于那些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错误理解,联合国人口司司长哈妮娅·兹罗特尼克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强调说,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并非简单的“一刀切”,认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不准确的,如在中国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就是从实际出发,分别有适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政策和办法。

少生优生。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并非仅仅局限于控制人口,而且还特别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对此,格里尔特别赞赏。她说,中国政府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过程中,为保证妇女健康提供了周到的医疗服务,大大降低了妇女的生产死亡率,而这是许多国家没有做到的,也是中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最成功的经验之一。

谈到中国的经验,兹罗特尼克则认为,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为控制中国乃至世界的人口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印度孟买大学副校长、人口问题专家萨万特就指出,中国和印度同为人口大国,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现在,印度也在效仿中国的某些人口控制措施。孟买大学经济学专家维尔马也认为,成功控制人口是中国经济走向成功的一大因素,“由于中国成功控制人口,经济发展才有了很有利的环境,中国才有更多的精力发展经济”。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由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12‰下降到2008年的5.2‰;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这份报告还指出,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传统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模式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仅仅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而发达国家通常需要上百年。

事实证明,中国的计划生育措施科学有效,中国的人口政策功在千秋。正如萨万特所说,全世界都在享受中国人口政策带来的发展利益,中国人口数量的控制和素质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整个世界的繁荣。(记者张忠霞、顾震球、王湘江、黄堃、聂云、任海军)

来源: 新华社

图片新闻:
国家欲对机动车污染征税 环境部已达成共识
国庆综合演练今日进行 受阅解放军现役装备均国产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