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天津视窗9月2日电:据统计,截至2007年年底,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6.2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3%。这意味着,每六个天津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会养老问题逐渐突出。目前,本市的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左右,一个问题随之产生:明天,老人们何处养老?
数字
2015年后老年人口 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调查显示,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居全国第五位。由于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的养老功能在弱化,空巢老人、高龄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不断增多,而养老机构数量相对较少。目前,本市的社会化养老床位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左右,老年服务中心和活动场所的普及率也不足50%,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和服务需求。据预测,2015年以后本市将迎来老人高速增长期,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273万。而本市目前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居家养老的环境支持力度不够,老年服务业发展还比较滞后。
现状
养老机构缺口巨大 银发产业亟待扩大
据了解,目前本市有市级国办养老院3个、区级国办养老院8个,其余都是民办养老院,现有养老机构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缺口。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大都由旧建筑改造而成,无论是房型建筑、居住面积、无障碍设计,还是照明及卫生洗浴等硬件设施,都难以适应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另外,多数民办机构养老职能尚不完善,不具备必要的医疗条件,没有正规的检验和医疗设备,加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再发展。此外,近七成的民办养老机构为个体经营,基本上靠向入住老人收费维持运营,这让本就“先天不足”的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
出路
两年增万余张床位 公办民营都享补贴
为此,本市决定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市养老机构将新增床位12400张,总床位数发展到30000张。实现每个区县建有一所200张以上床位的示范性、综合性养老机构。区县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国办养老机构,凡收养“三无”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50%以上的,给予每张新增床位3000元的一次性补贴。凡收养“五保”和困难老年人占床位总数70%以上并按规定运营的敬老院,给予每张新增床位2000元的一次性补贴。
同时,本市大力支持发展各类养老机构,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等形式,兴建、扩建或在原有其他设施基础上改建适宜老年人集中居住、生活、护理的养老机构。本市行政区域内,经有关部门批准认定,符合相关规定的养老机构,对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养老机构床位,各给予每张床位10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对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按入住老年人实际占有床位数,给予每年每张床位600元补贴。
探索
享受社区居家养老 73岁老人生活舒心
家住和平区新兴街73岁的李英梅老人是街道“居家养老模式”的受益者。李奶奶的床头有一个“阳光门铃”,按下去不到两分钟,住在楼内的志愿者就会来到家里,为老人免费服务。
作为全市居家养老“样板”的新兴街,已开始尝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养老新模式,使老人在社区安度晚年。对低保家庭特困老人等重点服务对象,采用“居家养老模式”。社区选派经过培训的“4050”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护理陪伴、生活料理等上门服务,并通过社区志愿者组成医疗保健、家庭设施维修等专业小分队,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服务。而“社区养老模式”则筹建星光老年之家、社区老年服务站、托老所、日间照料室等服务设施,为老人提供聊天、健身、娱乐、餐饮、休息等服务。而“机构养老模式”则是指建立日托服务站,从早晨7点到晚上6点开放,老人白天在此接受专业家政人员的服务,晚上仍回家享受天伦之乐。(单学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