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北京赶出去的孩子到底去哪里上学了

发布时间: 2015-12-17 16:46:57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作者: 杨迪 刘子倩  |  责任编辑: 王振红
关键词: 北京城市发展 北京八中 孩子的教育 北京教育 去学校 北京城区 上学 高考政策

骤然收紧的北京入学政策

李云不是在北京“漂”着的小商小贩或餐馆服务员,她在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算是白领。

2004年,李云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之后结婚、买房、买车、生子,一路过来,在孩子上学以前,她从没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北京籍同事有什么差别。“税和社保,我一分也没比别人少交过。”

直到开始为年满6岁的儿子操办入小学事宜,她才发现,多年来她以为的平等,在孩子身上变成了“从不存在”。

李云早早地就把孩子入学所需的“五证”准备好了,包括:父母或监护人的在京暂住证、在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户口所在地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全家户口簿。

没想到,到北京市义务教育服务平台填写入学信息时,出现了一项她没想到的证明:需提供在通州区的社保记录,且社会保险需要在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缴满12个月。“我在海淀上班,社保也是公司在海淀交的,怎么可能有在通州的社保记录呢。”

李云并不是唯一被骤然收紧的入学政策拦在小学门外的家长。

刘宁是北京一家电力公司的产品研发工程师,2003年,受所服务企业邀请,从保定到北京工作。工作11年后,去年他跳槽到办工地点在另一区的一家公司,但纳税、社保,“一个月也没断过”。

“许多人的压力可能在社保和纳税年限不够,我一直觉得在我身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连续交了十多年了,我们都不算流动人口,我们就是稳定地工作、生活在北京。”

但是,当孩子的入学政策出来后,他傻眼了——他竟然全不符合:第一个要求房产证,刘宁买的房子,房产证还没有办下来;其次要求在学区所在地缴纳社保满3年;第三要求父母的暂住证在学区所在地登记连续三年。“这种条件我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啊!”

刘宁跑遍了居住地周边的教育部门,还试图到工作单位所在地的公立学校报名,无论是面谈,或电话咨询,回答都干脆直接:你的条件不符合政策要求。

这项史上最严厉的入学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底。

在当时的北京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北京市委书记、市长首次表态,要坚决控制人口无序过快增长,切实把北京常住人口增速降下来。2014年初,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强人口规模调控列入年度主要任务之一,而在此前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里,对外来人口的措辞一直是加强“服务管理”;2014年7月,在“控制特大城市人口”的精神指导下,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向媒体表示,要“痛下决心遏制北京人口无序快速增长”。

作为“遏制”的主要手段之一,自2014年起,北京对小学入学政策列出了不同的条件:对非京籍适龄儿童在北京市接受义务教育,要求提交“五证”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什么是“其他相关材料”?北京市教委未作统一规定,由各区县自行解释。不只如此,2014年时,“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力一般由学校掌握,2015年时,这些“相关材料”的审核权已提交到了区教委。

经《中国新闻周刊》不完全统计,这些“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父母双方劳动合同、社保记录、在职证明、父母双方所在单位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结婚证、生育证、流动人口婚育证、租房合同、房租完税证明、房租完税发票、居住房屋的水电费单据……

而对于李云和刘宁这样已在京工作超过十年的白领,最无法跨越的障碍是:入学儿童的监护人至少有一方在学校所在区就业,在本区缴纳社保,社保至少连续缴纳6个月以上。

说到这里,李云提高了声调反问,“我在北京买了房买了车,交了11年税和社保,就因为居住地和工作地点不在一个区,孩子就没法上学了?能有多少人是在一个区工作和居住的?”

刘宁则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就算是有心为孩子上学换工作或搬家,但怎么折腾,时间也不够了啊!”

政策收紧的效果相当显著,据北京市教委统计,截至2014年底,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新招生数量为15万3千余人,相比2013年16万5000余人,下降了1.2万余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