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首页 中国发展门户网 中国科学院院刊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三千年胡杨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专家守护有方
探寻塔里木河!水资源量源于哪儿?勾勒利用路线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生命禁区”的绿色动脉
第三次新疆综合科考专家解密塔克拉玛干沙漠前世今生
新型能源体系是以清洁能源为主,以清洁高效利用传统化石能源为辅,以促进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为核心要义,依托正在建设的新型电力系统,充分发挥电力在能源体系中的平台枢纽作用,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助力气候变化全球治理、有效兼顾各方利益的新一代能源体系。
2023-11-10 11:27
海洋国家公园是海洋保护区的重要类型之一,推进海洋国家公园建设是关系生态文明全局的重要战略任务。
2023-11-10 10:26
以低碳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低碳产业迅速发展。该类型产业会消耗锂、钴、镍、镓、铟、稀土等大量战略性金属,但金属的开采、利用、消费和循环全过程带来的碳排放,约占全球碳排放的10%。
2023-11-10 10:20
探讨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水库的调水调沙优化方案,构建合理的水沙关系,维持下游河道与河口冲—淤平衡。
2023-11-10 10:22
中国的胡杨林面积占到世界胡杨的61%,而中国91%的胡杨林生长在新疆,新疆89%的胡杨分布在南疆的塔里木河流域。
2023-08-17 09:01
提起闻名遐迩的长白山,脑海里闪过的是清澈碧蓝的天池、郁郁葱葱的林海、神秘的不明生物“水怪”……就在这个心之向往的地方,记者结识了走在生态环保路上、用热忱与矢志不渝的初心坚守在长白山的科研人员。
2023-09-22 09:06
在国家公园的建设和运行中,要如何做到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如何高质量推动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对全球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治理将起到哪些方面的助力?《闳议》节目专访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科学院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阳志云。
2023-09-05 11:33
水资源山区形成-绿洲消耗-荒漠区散失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增大了冰川积雪融水和降水的时空变异性,导致并加剧水资源的空间失衡……“变化环境下的塔河流域水系统正发生深刻改变,严重影响到了区域水安全。”
2023-08-14 09:11
若干年之后植物是不是可以使用无人值守电磁阀遥控技术,或者不用人工浇灌了呢?
2023-08-09 09:14
在全球变暖的间冰期,河流绿洲发育、风沙活动减弱;在全球变冷的冰期,河流绿洲消亡、风沙活动增强。
2023-08-11 09:24
中国是世界山地大国,山地面积约为陆地国土面积的 2/3。近 10 年来,山地林草植被覆盖率增加8.2%,山地绿色覆盖指数均值达到 82.1%,植被覆盖率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7.5×104 km2,土壤年侵蚀量减少 27%。目前,中国山地生态安全屏障骨干体系基本形成,高效的山地灾害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山地灾害减灾成效显著;与此同时,山区脱贫攻坚战取得历史性胜利,山区产业结构得到显著优化,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2023-04-10 11:42
2013年以来,湿地公园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在提供绿色空间的同时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其中仅国家湿地公园就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超过500亿元,凸显了湿地的“钱库”功能,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
2023-04-10 11:01
作为内陆水体,湖泊对全球环境变化、区域气候和流域人类活动响应敏感。从全球范围来看,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学农业带来的湖泊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
2023-04-10 10:58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这3个超大城市群以全国5.0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25.05%的人口,贡献了近4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载体。同时,高强度人类活动给这3个超大城市群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严重影响了城市群可持续发展。
2023-04-11 09:04
气候变化引起的山区冰川/积雪变化和水循环过程改变,加剧了西北干旱区关键水文要素变率和水资源供给的不确定性,导致西北干旱区绿洲经济与荒漠生态两大系统的水资源矛盾更加突出。
2023-04-10 14:00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物质(元素)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流动的根本理论,对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重要指导作用。
2023-04-11 09:25
在干旱区区域尺度上,以流域为单元,以水资源为约束条件,考虑气候变化及绿洲稳定性、承载力、抗御干扰的能力,确定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比例,界定绿洲农业适度规模,成为绿洲乃至干旱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2023-04-11 09: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逐步发展和孕育未来产业的过程中,不断开辟新方向,拓展新领域,但也带来了新问题,对原始创新、要素市场和产业生态提出了新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新问题,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完善要素市场、构建良好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优化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以及创新领域管理模式、持续扩大对外和对内开放、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2023-04-11 09:07
有效减少排放是农田温室气体研究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已形成了四大主要减排技术体系,其中,优化水肥管理被视为最轻简、最行之有效的减排措施。
2023-04-11 09:33
盐沼、红树林、海草床等海岸带生态系统的蓝碳功能和固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然而以往的海岸带生态系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忽视了蓝碳固碳增汇技术,在项目实施及管理过程中对碳汇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系统评估也不够完善。
2023-04-10 10:50
文章从现代化科学和战略研究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式现代化的分层结构,并就加强现代化科学研究和现代化能力建设提出3点建议。
2023-04-11 09:58
德国已将生物圈保护区打造为可持续地繁荣地方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世界级楷模,这对当前致力于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及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3-04-03 10:31
英国是碳中和战略行动的倡议者和先行者,深入解析其政策体系特征,对我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部署具有参考价值。
2023-04-03 10:35
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2023-04-03 09:32
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振兴,也包括文化及心理层面的振兴,离不开系统的社会心理建设,需要心理学界的参与和智力支持。
2023-04-03 09:39
我国应通过加快完善科技前沿布局、推进学科建设、加大专项人才培养、完善基础平台和生物安全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进一步提升生物安全能力建设,完善我国生物安全体系,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实现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目标。
2023-04-11 09:10
为支持经济学及社会科学其他领域的大模型的估计、推断与预测,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各种异构、异源、异频数据,构建大规模计量经济学数据库,并加强大算力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稀土元素以其优异的磁学、光学、电学等特性,在国民经济、国防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涉及航空、信息、电子、能源、交通、医疗等10多个领域的40多个行业,是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关键材料的基础。
2022-12-02 11:50
关键金属是指对低碳能源、信息通信、航空航天、军事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但面临较大供应风险的金属,其具体对象可能因国家、行业、时间、技术等因素发生变化,但主要包括稀有、稀土、稀散和稀贵金属。
未来20—30年,随着关键金属消费逐渐趋稳,社会在用存量中的金属资源逐渐作为二次资源释放出来,关键金属再生供应潜力将大幅上升。据预测,2050—2060年,全球再生钢铁产量将超过原生钢铁产量,人类可能迈入废钢循环利用时代。
2022-11-29 11:23
美欧此轮关键矿产战略调整将中国作为主要竞争对手,强调供应链“去中国化”和抵消中国资源优势,对我国资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迄今已经被各国和国际组织列为战略性关键矿产的元素超过68种,特定矿物超过10种。
过去20年,我国生态系统管理实现的气候变化减缓量为每年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到2030年和2060年,包括新的管理措施在内的16条NCS路径可望实现的气候变化最大减缓潜力分别为每年6亿吨和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未来生态系统最大减缓潜力的发挥依赖于对大面积国土空间和生态系统的有效管理。
在未来几十年,生态恢复的空间逐渐缩减,生态系统固碳更要从改善管理和保护中发掘潜力。内蒙古、黑龙江、四川和云南是历史实现和未来潜力最高的4个省份。除我国西北和东部的一些省份外,天然林管理和造林的贡献最大。对于新疆、青海和西藏,草地放牧优化对历史减缓的贡献最大。
2022-08-19 09:13
提出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2022-06-02 14:32
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问题主要涉及能源和电源结构、储能技术发展方向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 3个方面。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文章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发展需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物理储能特别是地下储能工程以满足电网规模化储能需求的观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广域虚拟电厂(即源侧电网)和构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
2022-06-04 09:4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我国将大力发展新能源
2022-06-01 10:39
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践行新时代“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能源战略、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我国以清洁、低碳、安全、高效为驱动,构建与能源资源相适应的中国特色能源结构新体系。
2022-06-01 09:16
针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业,提出了绿氢/绿电替代、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4个低碳化策略。建议了若干拟重点发展的先进低碳技术,凝练出需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并提出了加快新技术应用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和举措,以期为工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支撑。
2022-05-31 15:06
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4 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2022-05-31 14:28
“双碳”战略下,未来40 年我国电力系统的供需规模仍将持续增长。未来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将逐步成为主体电源,这给电网消纳新能源带来新任务和挑战。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
2022-05-31 11:39
当前,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约为每年 10 亿—13 亿吨二氧化碳。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 2050—2060 年实现每年 20 亿—25亿吨 CO2 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2022-05-31 11:15
实现碳中和无疑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达到净零排放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模式、技术基础和产业体系,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并高度依赖政策驱动。当前,我国已提出构建“1+N”的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中和技术创新,但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30年过渡期远远小于西方发达国家,任务重、时间紧,碳中和政策举措也需在实践中持续完善。
2022-05-11 20:54
我国在各类市场机制方面已经探索并积累经验超过 10年,建立了碳市场、绿色电力证书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用能权市场等,同时电力系统也在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
2022-05-11 20:41
通过生态建设提升固碳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化方面,提出重启成熟林地有序更新采伐、增强草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发挥“西线引水工程”碳汇增益作用等;在生态建设的国土布局优化方面,提出了统筹建立差异化区域碳中和路径,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协调处理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战略路径。
2022-05-11 20:17
人类活动已造成全球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约1℃。按照这一趋势,2030—2052年升温幅度将达到1.5℃,自然和人类系统将面临更高的气候风险。
2022-05-11 17:54
文章对“十一五”以来的 168项低碳领域政策文本进行了梳理分析,摸清了我国低碳政策的总体情况,以及政策的数量、效力、手段等特征,明确了当前低碳政策的缺口所在。
2022-05-11 17:51
当前的迫切任务是构建和完善科学基础、观测模拟、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保碳增汇、国家战略与路径选择、协同治理与管理政策7个方面的科技支撑体系。
2022-05-11 17:46
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 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2022-05-11 17:38
截至目前,中国资助机构支持的清洁能源出版物份额最大。而且中国资助的出版物产出量在2016—2020年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美国资助的出版物产出量却停滞不前。
2022-03-09 15:35
城市化快速发展及其虹吸效应导致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22-03-10 14:02
我国既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也要确保饲料粮安全。然而,我国耕地资源有限,决定了饲草饲料种植不能“与主粮争地”。
2022-03-10 13:32
随着我国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增强,消费对资源环境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也日益显现。生产为了消费,消费反过来也促进生产;消费决定生产,也引导着生产方向和发展趋势。
2022-03-10 13:27
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有极强的同源性,且与化石燃料燃烧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高强度的能源消耗导致这一区域一度成为二氧化碳排放和大气重污染问题集中爆发的热点区域。
2022-03-09 16:06
在碳达峰、碳中和势在必行的形势下,“有多少、谁来减、减多少”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关于特定温控目标下未来碳排放空间估算的依据是什么?结果存在多大的不确定性?需要开展哪些研究来提高估算的准确性?
2022-03-10 14:06
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支持培育、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以及面向“双碳”战略重大科技需求具体实施的18项重点任务。
2022-03-02 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