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访谈”是中国发展门户网推出的一系列有特色、有深度、定位清晰的原创专题,通过采访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以视频、图片、文字多种形式,集合各界智慧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分享发展经验,服务国际合作,努力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布局生态文明建设 金融撬动产业升级

嘉宾介绍

发展建言

发展寄语

何道峰:
内容全面,求真务实,关注贫困群体,支持慈善公益事业,是非常专业权威的扶贫交流平台。
陈锋:
发展访谈主题鲜明,版面活泼,插图醒目,可读性、可视性强。
何传启:
中国发展门户网,既是推进中国持续发展的一个网络平台,也是全面透视中国国情的一个顶层门窗。
闫敏:
中国发展门户网深描中国社会发展动向,凸显广阔国际视野,全面展现中国发展成就。
何培忠:
中国发展门户网深入基层报道慈善公益事业,及时发布救助信息,非常难得。
杨多贵:
发展访谈特色鲜明,搭建起一个国际交流平台,沟通中国与世界。
杨富强:
中国发展门户网报道中国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介绍国外的发展经验,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专业网站。
李军洋:
中国发展门户网报道深入,倡导节能减排,弘扬低碳发展理念,是一个非常好的环保领域交流平台!
孙全辉:
中国发展门户网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特别是生态环境频道关注生物多样性,传递正能量!
阙志华:
简洁、清新、大气,有内涵,国际范!

访谈实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自今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做出顶层设计之后,正在制定的国家“十三五”规划,将设专篇布局生态文明建设,这充分显示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逐步提高。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技术,更需要资金,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有哪些产业将迎来商机?又为国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我国治理生态的速度在国际上又处于什么水平?针对这些热点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记者:建设生态文明,需要人、技术,更需要资金。那么,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如何发挥金融的杠杆作用?

王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环境保护工作者运用的法律以及行政手段等,还需要努力引入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领域。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政府治理环境的投入能力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各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在财政分配上处于弱势。环境治理是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应,各级政府往往会以资金筹集与偿付能力为由,对环保资金投入不增反减。由此看来,拓展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行政改革与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环保双层重视是关键,但另一方面,调动社会与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社会资金吸纳到环境保护中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尤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大潮中,要真正治理好环境,更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是要多利用金融杠杆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能力,发挥社会力量。针对目前生态建设资金的瓶颈难题,中国能够以创新模式寻求一种生态金融模式。

记者: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哪些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

王文: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尽量使同等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贡献最大化,并把人类产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降到最小,所以国内产业将会逐步转型、变迁,绿色环保产业正在取代高污染和高消耗的产业,演变为主流行业。绿色建筑、节能照明、电力设备节能等绿色环保领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绿色建材及绿色建筑是解决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丰富的风电、核电、生物发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资源也将得到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将会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削减对自然的损害,从而真正达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

记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为国际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王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超越了国家的界限,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极大的便利与发展空间。国内企业可以在国外设厂生产,利用国外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减轻生产对国内环境造成的压力,弥补在本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源紧张。国内企业还将能够通过更加宽广的合作与贸易途径购进原材料及能源物资。除此之外,国内企业还可以引进国际上的绿色环保先进技术,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减轻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提升企业产品服务质量,完善生产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同时还可以引进外资,投入到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形成良性的循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么,在城市发展中,哪些负面现象要杜绝?有没有好的城市转型案例和大家分享?

王文:近年来,北京一直被雾霾所困扰,空气污染及其严重。长期如此,必然会陷入经济危机的困境中,结构性发展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将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政府为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号召,改善恶劣的空气质量,决定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深化工业污染治理。并开展实施用政策引导“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工业企业退出北京的战略。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称,坚决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计划到2016年1200家工业污染企业退出北京,此外,动物园服装城与大红门服装城的迁移使北京的交通压力改善很多。同时,北京市将再造平原森林11.6万亩,分布在大兴、通州等12个区县。预计到年底,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41.6%,林木绿化率达59%。北京市环保局公布信息称,上半年空气质量已有所改善,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共88天,同比增加了9天,其中一级(优)天数23天,同比增加了7天;共发生空气重污染16天,同比减少9天。各区县空气质量也均呈现同比改善趋势。

记者:中国一直在治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努力,您认为中国治理生态的速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王文:根据美国几所著名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来看,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列的世界13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中,中国环境表现综合排名为116,在空气质量上的排名更达128位。2013年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空气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高达62.5%。此外,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压力,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但真正落实起来,却是行政监管手段乏力。国家环保部的公开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由2006年的25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612亿元,增幅近3倍。但是在2011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相比2010年下降了9.4%,仅占当年全国GDP的1.2%。“十二五”期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有了大幅度增加,截至2013年,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已达9516亿元,与2006年相比,增幅达到3.7倍。虽然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上升趋势,但与国际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治理生态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王振红)

结束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努力引入金融工具,通过金融杠杆作用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领域。国内绿色环保产业正在取代高污染和高消耗的产业。虽然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呈上升趋势,但与国际新兴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治理生态的进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期策划:王振红 王虔
联系方式(010)88828112
邮箱:wangq@china.org.cn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