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外籍院士制度起源发展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1-30 11:23:2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勇 文彦杰 缪航 王振宇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外籍院士制度,外籍院士,国际合作,中科院

重视著名华裔科学家及其作用

相对于非华裔的国外学者,华裔科学家群体在推动中国科技进步上有着更大的积极性。我国台湾地区“中研院”选举院士不分国籍,1958—1992 年的 18 次选举共选入的外籍华人院士占比高达 69%。事实上,这些华人科学家在推动台湾地区科技与经济实力进步以及提升“中研院”院士群体影响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科学院在建立外籍院士制度时也注意到了这一情况。重视吸纳著名华裔科学家为外籍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的一个特点,目前华裔外籍院士人数已超过 40%。例如,1994 年中国科学院首批选举的 14 位外籍院士中,10 位是华裔,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等一些顶尖学术精英。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候选人一般应为所在国的国家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对一些为中国科技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非所在国院士华裔科学家也非常重视。

近 20 年来,这些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4 个方面:①帮助培养高端人才;②帮助建设学科和团队;③介绍中国科学家到国际科技界;④提出重要建议。例如:杨振宁在 1997 年推动成立了旨在面向世界、面向 21 世纪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亲自担任名誉主任,在中心顶尖人才引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政道在 2006 年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促进海内外高能物理领域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优秀青年学者,提升中国高能物理研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丁肇中领导和帮助中国科学家在 L3 探测器的设计、制造和数据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高能物理实验中占有了一席之地。沈元壤对中国科研体制改革和高校教学评估的建议被国内有关单位借鉴和采纳。另一方面,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制度重视华裔科学家的特点激励了广大海外学子,贡献力量,建设祖国。例如,王中林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非常激动,这是祖国给予我的至高无上的荣誉,也是我获得的最高荣誉。……我相信,这将极大地激励众多优秀的海外学者为国家做事的信心和信念。”

定期举行高层次“外籍院士座谈会”

外籍院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有建议权,20 多年来,通过不同方式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为充分发挥外籍院士作用,两年一度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有一个重要安排就是“外籍院士座谈会”,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外籍院士有组织地对我国科技发展和学部工作提出建议的重要渠道,多年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如 2014 年为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改进完善院士制度要求,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专门请外籍院士围绕院士增选等主题讨论并提出建议;再如 2016 年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组织外籍院士们围绕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实验室等主题提出意见建议;还如 2018 年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组织参会的外籍院士围绕中国科技发展与国务院领导座谈。

创设“综合类候选人”推荐机制

为进一步优化外籍院士国别分布并更好地配合推动国家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战略实施,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提出设置综合类候选人,由学部国际合作和外籍院士工作小组研究提出建议人选。在推荐、评审和选举时除关注候选人的学术水平外,重点还要评估其对我国国际合作交流和科技外交的重要贡献和潜在作用。这种推荐机制从 2013 年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推动了外籍院士队伍结构、国别构成等的优化。

外籍院士可按程序转为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规定外籍院士取得中国国籍后可转为院士,该制度性安排对我国吸引高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016 年 12 月,原外籍院士杨振宁和姚期智按程序转为院士。作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计算机图灵奖获奖者的两位国际知名科学家加入院士队伍,一方面对提升我国科技界的国际影响力具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促进海外顶尖科学家到中国效力起到示范作用。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