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外籍院士制度起源发展之比较

发布时间:2019-01-30 11:23:23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勇 文彦杰 缪航 王振宇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外籍院士制度,外籍院士,国际合作,中科院

以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为例,介绍外籍院士制度建立中经历的 4 个阶段。

萌芽阶段

1663 年,与牛顿同时代的伟大科学家,荷兰籍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克里斯蒂安 · 惠更斯(Christian Huyghens)被刚成立不久的英国皇家学会选为创始会员(original fellow);1673 年,英国皇家学会又将德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戈特弗里德 · 威廉 ·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选为会员(fellow)[8]。这些个案可视为外籍院士制度的萌芽。这一阶段,各国科学院优先吸纳当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作为其成员(例如,惠更斯 1666 年还受聘为法国科学院院士,甚至曾任院长),以最大程度地增强其在国际(当时欧洲列强间)的影响力;因此,并不区分科学家的国籍,以及并未发展出“外籍院士”的单独称谓。这种吸纳他国科学家作为本国科学院院士的做法,为后来发展出“外籍院士”奠定了基础。

早期阶段

在院士制度建立早期,院士队伍构成复杂,选举程序很不完善,直到学会成立 70 多年后才初步规范了选举制度,但外籍院士选举程序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根据《英国皇家学会 1660—2007 年会员名录》记载,1756 年曾将美国著名政治家、物理学家本杰明 · 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选为会员(fellow),当然并不是称为“外籍院士”。在当时,来自国外的会员已经有 160 余人了。这一时期,“外籍院士”实际上已经形成较为客观的群体,但在称谓上、制度上还处于无序且不规范的发展之中,也还未明确地从本国院士制度之中分离出来。这一时期可视为外籍院士制度发展的早期阶段。

初步形成阶段

英国皇家学会官方资料——《英国皇家学会 1660—2007 年会员名录》中定义的“外籍院士(foreign member)”首次出现在 1789 年,这说明该学会认可的外籍院士制度在 18 世纪末已初步形成。名录中记载的第一位外籍院士是 1789 年当选的法国著名天文学家 J. D. 卡西尼(Jean Dominique, comte de Dassini),第二位外籍院士是 1793 年当选的著名德国人类学家布鲁门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在这一时期,选入的外国会员被定义为“外籍院士”,称谓上与本国会员区分开来,但其选举程序、制度等都尚未健全。纵观世界史,18 世纪晚期欧洲各国开始争霸全球,国家意识不断强化。科学界的最高荣誉“院士”也在此时随着国际政治大趋势做了本土与国外的区分,“外籍院士”的称谓在这一时期正式从“院士”中分化出来。

成熟阶段

19 世纪 20 年代,学会开始正式规范使用“外籍院士”称谓。随后,1847 年学会首次采用规范复杂的程序组织了院士选举,当年法国数学家奥本 · 勒维耶(Urbain Le Verrier)当选为外籍院士。同期,学会还增设了国外秘书分管国外会员和国外科技事务。至此,外籍院士选举制度、队伍以及管理体系等均已健全,这标志着成熟的外籍院士制度在英国建立。

<  1  2  3  4  5  6  7  8  9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