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 2016-03-02 09:48:40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李国祥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生态,农业发展,农业废弃物,生态保护,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

专家专栏:李国祥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农业资源保护、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生态治理,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重大工程,我国局部地区及其部分生态问题有所解决。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农业原本具有的生态恢复修复功能严重退化,特别是发挥生态功能的森林覆盖率还不高,湿地减少过多,草原退化沙化以及水体污染还比较严重。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生态功能,需要充分利用我国农产品供给充裕的有利时机,通过工程措施和经济激励机制建设等对农林牧渔业生态系统、水生态系统及其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治理、修复。

注重农业资源保护 降低稀缺资源利用强度

多年来,为了追求农产品产量,我国一些地方过度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大量的林地草地湿地被开垦用来生产农产品。一些地区靠农养林,一些生态脆弱地区盲目追求高效农业,一些地区草原畜牧承载量过高,结果带来农业资源的破坏。

要发挥农业生态功能,必须扭转过去过度利用和粗放利用农业资源的方式,更加注重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兼顾当代和长远,适度降低农业稀缺资源利用强度。我国粮食已经实现了十二连增,国家粮棉油糖库存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新高,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这些因素都为我国让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我国已经在农业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的生态脆弱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和限牧禁牧工程,这必将更加有助于保护好多样化的国土资源,是发挥好农业生态功能的前提。从今年开始,我国在镰刀弯地区将调减1000万亩以上的玉米种植,“十三五”期间还将在该地区加大调减玉米种植强度,这不仅有助于我国去库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且对于保护农业资源发挥农业生态功能也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我国正在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目前全国仍然大约有1000万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石山、高寒、荒漠化多发地区,这些地区往往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基本的开发发展条件,为了让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国家选择了易地搬迁策略,确保“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这项工程不仅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强有力手段,而且也是保护农业生态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本来具有重要的生态恢复和保持功能,但由于农业投入不当,反而使农业成为生态环境的损害者,成为污染的重要来源。由于农民不再依赖有机肥也能够实现高产,每年大量秸秆被焚烧,既破坏了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又污染了空气。

我国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肥料。我国耕地单位面积上施用的化肥大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多,是美国的5倍,是日本的2倍多,是巴西的3倍多,是印度的4倍。我国已经提出了“十三五”期间要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目标,但是2015年我国化肥总产量超过了7000万吨,较上年的增长速度仍然高达8.1%。可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控制化肥等现代化学投入物使用,任重道远。

在农业生产中扭转过去滥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现代物质生产要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配置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节本增效,减少污染,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寻找到农业面源污染解决之道,发挥农业生态功能作用。为此,我国必须要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开发利用效率高、生态环保的现代物质生产要素,用绿色发展新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

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理念

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调整,我国农产品生产呈现出高度的区域化和专业化,这虽然有助于农业效率的提高,但是也破坏了农业生物的多样化,制约着农业生态功能的发挥。一些地方在同一块耕地上反反复复、年年如此只种植一种或者极少数品种的农作物,不仅造成病虫害防不胜防,不得不借助不断加大农药施用量,不仅造成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降低农产品品质,而且还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后果。

我国正在推进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按照大农业大食物的理念,推进粮经饲和种养加相结合,一些地方已经或者正在将粮食种植改为饲料种植,将籽粒玉米生产转变为青贮玉米生产,推行玉米大豆和粮食饲草轮作,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工程措施与经济法治手段综合运用 修复农业生态

发挥好农业生态功能,需要提升人们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价值认同,这就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扭转过去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滥用现代化学投入物和农牧业生产只注重单一产品的生产而忽视副产品和废弃物再利用的做法,要将中华农耕文明与西方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发展循环农业,以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种养模式,变废为宝,实现秸秆还田,让养殖业排泄物成为有机肥。只有这样,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才能得到有效扼制,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更加协调。

值得指出的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比较注重工程措施,各地出现边建设边破坏的不良后果。未来在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实施技术工程基础上,还需要各地更加注重采取经济手段和法治手段来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

农民长期只种植一种或者少数农作物,不愿意轮作;长期施用化肥而不施用有机肥;长期将秸秆在田间焚烧而不愿还田,除了思想观念和技术配套措施跟不上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动因。东北本来是一个大豆优势产区,但这几年农民都纷纷地将大豆改为玉米生产,主要就是种植大豆不如种植玉米赚钱多。这就要求各地在推广农业科技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也要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因势利导作用,强化法治约束。(作者: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链接: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四川省农业从今春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西农业生态保护关键字:保、减、退、转、改

从成都农产品看农业供给侧改革(记者手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