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农产品看农业供给侧改革(记者手记)

发布时间: 2016-03-02 09:45:24  |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 李贞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原产地标识,农产品加工,蒲江,农业生产,天猫

今年,在经济领域最热的词汇应该要算“供给侧改革”了。供给侧改革强调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这其实不只是针对城市中的工业生产,对于农业生产也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方向。

民以食为天,农业生产的水平决定着老百姓吃什么。去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吃饱”早已无需忧虑,但要“吃好”还需农业生产在供给侧上发力。从简单的吃,到吃得精致、吃得健康,我们自己的农业产品在满足这一方面的需求上仍有欠缺。比如,周围很多朋友就喜欢上网海淘国外的小零食,日本的麦片、欧洲的巧克力、泰国的水果干……这些“洋美食”因为树立了品牌效应,所以能漂洋过海地在国内也热销起来。相较之下,我们本土的农产品,又该如何寻求突破呢?

上个月,我在四川成都的蒲江参加了一场“农产品嘉年华”,在这儿见到蒲江此地盛产的丑柑和猕猴桃,嘉宾品尝之后都大加赞赏。个头儿大一点的丑柑,能超过我两个手的大小,果肉酸爽多汁,口感极好。然而这样好的农产品,此前却一直没有打响自己的品牌,虽在本地享有盛名,但放到全国,知名度还远远不够。但现在,蒲江农产品在品牌形象和营销手段上有了与时俱进的改变。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蒲江的丑柑在网上开设了“天猫”店铺,方便全国各地的消费者购买。并且主打吃了“不上火”这一健康理念,打出了自己产品的差异性和特色。

更好的营销还应该是把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都用品牌故事概括起来,赋予农产品美好的理念,让品牌的故事和理念来带领产品走出去。而成都也正在这方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甚至已经着手推出。比如在农产品上注明原产地标识,像金堂脐橙、蒲江雀舌、双流草莓等等,可以产生品牌效应,令人吃得放心。同时,增加历史、人文的故事在其中,让产品有情怀、有温度,也将让产品更具特色。例如郫县豆瓣,当增加了湖广填四川期间研发豆瓣和民国期间用豆瓣酱犒劳驻藏军队的典故时,那么它的文化味就会增加不少。

除了树立品牌意识,更为根本的改革还是提升产品附加值,这离不开科技的支持。例如四川成都双流的一家以秋葵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秋葵选种时就十分严苛,力求精品。而秋葵收获后,会进入公司生产线,被加工成饮料、花茶、蔬菜脆片。这一过程中,科技的运用让产品附加值提高了10倍以上。

再比如,普通玉米的销量不好,但成都在龙泉、金堂等地推广种植的水果玉米却供不应求,效益达到普通玉米的4倍以上。生产绿色、高端的农产品,这就是在农业供给端解决问题。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独特的地理、气侯、季节等不可替代的因素,一方水土滋养一方风物,所以只要产品本身品质过硬,就可以赢得消费者的欢迎。而能在此基础上,再树立独特的品牌、加大科技投入、追求高端产品,这是将在根本上解决农产品供给侧的改革。如此,农产品打开销路、走出本地将绝非难事。

相关链接: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

四川省农业从今春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广西农业生态保护关键字:保、减、退、转、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