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解读

发布时间: 2015-11-06 16:18:0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佟静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十八届五中全会 公报 解读

• 中国网:

所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提到了两个“中高”,一个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还有一个是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还是直面新常态,增速换挡期的一些问题也会集中体现,要实现这两个“中高”,适应、引领新常态,给出了怎样的路线图?

• 赵锡军:

两个“中高”是针对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新常态的经济和可能会面临的挑战,当然也是由现在战略机遇期的好处和基础,再加上翻两番的目标确定下来的,主要还是在经济产业两个方面考虑。

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如果说按照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一是人均GDP翻两番,总规模翻两番,按照这个来测算,意味着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平均增长6.7%左右。这个目标比原来我们说的10%、9%以上的高速发展的目标要低,但是比很多国家,比全球平均水平2-3%还是要高很多。所以,我们定位叫作“中高”发展速度。这是我们的定位。

• 赵锡军:

从产业的层面来讲,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不能说我们是制造业的强国。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制造业还是在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低端、初级、劳动密集型、对环境还有影响的这么一个制造业。将来我们要发展的目标,在未来5年要把这个低端的状态慢慢地在产业链上转型,在产业链上向中高端发展,进行调整升级。这种升级意味着现有的一些落后的产能就要淘汰掉。这倒是好做的,只要考虑到就业、财政收入这些东西。关键是向中高端发展,怎样才能做到这一步,有可能就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创新,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向中高端发展,我觉得这个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当然,产业的中高端不仅仅是制造业本身,另外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东西。比如我们的结构,要从现有的以投资拉动转向更多从服务和消费这块来发展。产业领域里怎样发展好的,为中高端的产业提供好的服务,为消费领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制度的安排等等,这些恐怕也是在向中高端发展过程中,在未来5年中我们要做的工作。

• 中国网:

这两个“中高”背后涵盖了很多非常复杂的工作,包括时间的节点。

• 赵锡军:

包括一步步的步骤,包括每个步骤下面的具体的做法、时间和路线。

• 杨团:

这部分我觉得是在创新发展理念下特别提到的,真的要达到这两个“中高”的话,原来提过“互联网+”,这次提出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很明确的是你要落实这些行动目标,一定要有好的行动计划,要去实现分享经济。这部分的行动计划在文件里也谈到了。比如在科技方面怎样做一些重大的科技项目,组织一大批国家实验室。比如在工业方面,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实现“工业强基”工程,这些都属于行动计划,在科技方面的,在工业方面的,也提到了要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一套市场环境、产权制度、融投资体制、人才引进、分配制度等等,这就属于制度和政策的层面,也要适应“两个中高”的推动。后面讲到政府要做简政放权,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等等。这套东西,我觉得讲得相当清晰和完善,目标清楚,大的重要的措施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些都是本着一个创新为主导的方向来推进的。

• 中国网:

刚才二位老师在讲述中多次提到了创新,五中全会公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创新”二字,一共出现了27次。全会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足见创新对“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性。为什么会如此强调创新,创新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 赵锡军:

对,如果我们秉承原来那套发展思路就走到头了,所以这块非常重要,一定要转变你的理念,要形成创新的理论,也要带来制度的变化。科技的创新我们一直在提,但如果没有好的环境,对科技创新形成一个综合的支持,单独讲科技创新也很难延续下去。所以这是一系列的东西,是配套的,包括我们的文化都非常重要。

• 杨团:

我觉得现在提出创新,有两点:一是新常态下实际上已有的,我们已经做的,所有的制度、政策、做法差不多已经实现了,所以,如果不以创新的思路作为驱动的话,我们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动力往前走了,这是一个情况。二是我们已经有基础了。30多年前,当时我们的技术、教育、制度都是引进、吸收、改进、提高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改革初期是有必要的,那时候我们的人力和各方面的基础都还没有到今天这个程度。但这个阶段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走上去了,我们现在的基础已经是相当厚实了,包括国家财政上的基础也是相当厚实了。

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世界GDP大国的第2位,没有几年就会进入到第1位了,可是我们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还是不多的,我们有很多东西还是属于按照原来的那样一种思路,引进吸收、改进提高。在技术上,有的时候创新确实需要融合性的,不是天外来风就出来一个东西。这次和别的不一样,就提到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前的没有那么系统,还有文化创新。这些提法是说我们要全面创新,中国人有底气了,已经有基础了,可以做到全面创新了。而且我们国家对我们的要求是达到百年目标,也必须这样做了。理论和制度创新的要求是很高的,尤其是社会科学界,可以这么讲,我们的实践远远走在前面,但我们的理论远远落在后面。不管是说社会保障这块,长期照护这块,失能老年人4000万了,但是我们的照护,关于长期照护的理论和规划,从政策到理论都没有。

• 杨团:

今天上午我参加了两个会议,一个是关于西藏的,一个是讲老年人的问题。风险怎么解决?民政部官员说,这和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所有地方都是风险,是指老年这个领域,有的时候就觉得不知道怎么办了。这时候就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需要对中国这么一个庞大的人口群体,包括4000万的失能老人,怎样对他们进行长期照护,是需要有顶层设计的。所以,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要我们各级领导和各个方面都要重新考虑一下,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GDP已经到这个位置了,再有几年我们就要全面实现小康了,但我们各个方面的工作是不是还是滞后的,我们的思维是不是还滞后,没有完全按照中央的要求来做创新,置于引领和核心位置。这是对各个方面的警醒,要好好反省一下我们是不是朝着这个方向走才是对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