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岭谈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远景 改变"为富不仁"

发布时间: 2014-06-25 08:01:4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王振红 郭奉仪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国际公益慈善论坛 公益 慈善 论坛 任玉岭 经济总量 残疾 贫困 脱贫

     2014年6月20日,第八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京西宾馆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日报海外版办公室,民政部SOS儿童村协会,国际公益慈善论坛组委会等共同主办,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理事会秘书处承办。论坛的主题是“践行公益,关注民生” 。图为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演讲。记者王振红摄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王振红 实习生 郭奉仪)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在近日举行的第八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上指出,慈善事业是为人民享受美好生活服务的事业,是社会进步的标准,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体现了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充满激情的事业,不仅能够对困难人群的生活产生扶贫济困,救人于水火的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更好地提升社会人的善意、爱心和互补精神,这对于推进道德建设,对确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慈善公益事业弥补政府的局限性

在社会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有衣食住行和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本能需要和生活需求,同时也会遇到不同程度的生老病死、教育、医疗等问题。对多数人来说,这些需求和问题,都会在政府的关照下,得到满足和妥善的解决。但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或因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或因为一些意想不到的天灾和人祸,致使他们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方面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对全局来说这也许是小事,但对某些家庭、某些个人来说,就会成为过不去的坎儿,甚至会酿成灭顶之灾。慈善公益事业就是立足解决这些人的问题,并替国家和政府分忧,对那些政府的政策还覆盖不到或者是政府的能力还不足以解决的一些人的问题,就需要有慈善事业给予关照和解决。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慈善事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慈善事业越会受到重视,搞得越好。

改革开放35年 经济总量跃升至世界第2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变,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从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6.9万亿元,超过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从1978年在世界排名第15位,跃升到2013年世界第2位。中国的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得到空前提升。

任玉岭提及1983年到欧洲15国走访的经历时,感慨万千。那时 他看到的是发达国家高楼林立,公路上车流如梭,晚上灯火辉煌,商店里物资极大丰富,而当时的中国,路不平,灯不明,买东西要凭票,要排队。与国外相比,不可同日而语。然而仅仅过去35年,中国不仅高楼林立,汽车如流,灯火辉煌,而且物资琳琅满目,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220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由1978年的343元上升到2013年的26955元,增长近7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13年的8896元,增长66倍,这些成绩举世瞩目。

中国2亿人口未脱贫 残疾人8500万

同时,任玉岭指出,虽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变,但也要看到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中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按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还有2亿人口没有脱贫,残疾人8500万,仅残疾人数量就相当于9个瑞典的总人口,为了使这些人的吃穿住行、教育医疗等都能够得到保证和改善,党中央国务院不仅设立了扶贫计划,大力推进贫困县的建设和实行城市低保,同时也实行了义务教育免费,以及推进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和均衡发展;在医疗方面,建立了新型农民医疗合作组织,国家拿出了大量资金对农民看病进行补贴;特别是对残疾人的资助方面,建立了残疾人康复中心,发行了残疾人福利彩票,各地都建立了一批特殊教育学校,这对于解决贫困人口和残疾人的困难来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任玉岭呼吁,要看到中国并不是真正的富裕,政府的能力还有限,政府对贫困人群和残疾人的关照,一是不能达到全覆盖,二是关照补贴的强度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正因为如此,中国还有很多地方和人的困难,需要靠慈善事业的捐助,为人民解决困难,为国家和政府分忧。

相关阅读: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