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全力推进专项扶贫
(八)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谋划和实施扶贫项目,把“绿”和“富”统一起来。以产业发展为依托,以增加贫困家庭收入为重点,大力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全年重点扶持12万个扶贫增收示范户。提高入户项目质量,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可循环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按照特色产业化、产业区域化、区域规模化、规模科技化、科技规范化的要求,巩固发展太行山以优质核桃为主的干鲜果品产业带、黑龙港地区“富民大菜篮”工程以及部分县的肉鸡肉鸭养殖产业、燕山地区食用菌产业群、张承坝上地区节水错季蔬菜片区,力争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片区。引导群众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优先选定有龙头企业带动的项目和设施生产、错季上市、绿色生产的项目,尽量回避或慎重选定大田生产、传统种养、上市集中、不便保存的项目。严禁使用违规农药或饲料添加剂,确保农产品安全。积极引进和发展一批与农户联系紧密、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开展扶贫龙头企业监测,引导扶贫龙头企业与贫困家庭签订产销帮扶协议,把发挥作用情况与扶贫贴息挂钩,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不断完善和创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
(九)抓好整村推进。围绕发展基础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本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导,整合行业部门资金,对列入规划的重点村集中投入,重点帮扶,深入实施“十二五”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帮助贫困群众发展增收项目和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整村推进“十二有”脱贫标准,即: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有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全村70%以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有稳定增收项目,实现稳定脱贫);有村庄建设规划;有入村公路;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进村入户的通电条件;有广播电视;有电话线路或信号覆盖;有学校(含联办);有合格的两委办公室;有医务室;有文体活动场所。贫困家庭达到“十有”标准,即:每户至少有一项经过两三年检验、年纯收入万元以上的稳定增收项目;至少有一个劳动力接受过技能培训,掌握一项技能;人均至少有半亩旱涝保收田(山区要有一定数量的经济林);有坚固适用的住房;有合格方便的饮用水;有电视看;有电话;适龄孩子有学上;加入新农合有看病条件;家中或就近有洗澡条件。
(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按照《河北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要求,对太行山区重点县及燕山山区的青龙县中生存条件恶劣、生活资料匮乏、生产条件艰苦的特困村及特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建设集中安置小区,原迁出村逐步消号复耕,从根本上改善特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抓好2012年度任务的落实和验收工作。启动2013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对扶贫移民项目前期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对符合条件的预拨移民资金。
(十一)抓好扶贫培训工作。加大“雨露计划”培训方式改革试点工作力度,积极探索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新路子,提高就业能力。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就地就业指导。加强对贫困地区转移就业工作的管理,在“河北省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中择优推荐培训基地,进一步搞好跟踪服务,保障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合法权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帮助列入重点扶持的贫困户每户培养一个脱贫致富明白人,努力解决贫困家庭发展生产中的技术和管理难题。
(十二)强化科教扶贫工作。落实好科教扶贫联系重点县工作,抓好科教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的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和人才优势,抓好贫困地区实用人才培养工作,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改进科教扶贫资金分配办法,不搞平均分配,不撒胡椒面。根据全省不同区域、不同产业贫困群众发展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问题,确定若干覆盖有关市县、乡村的课题,进行招标,对中标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在安排科教扶贫资金时给予重点支持。对落实情况要进行追踪问效,落实不好的,取消下年度竞标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