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五、农村沼气
2010年,使用沼气农户达35.6万户,占全省宜建沼气农户的55%;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109处;建成省级服务站1个、市县级流动服务站18个、乡镇级60个,村级服务网点1120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户使用清洁能源比例仍然偏低;二是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较低;三是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进度滞后。
(一)发展思路
继续创新沼气建设模式,推动沼气建设从分散向集中、从重数量向重质量、从重建设向重服务转变,实现沼气可持续发展。推行整村建池模式,推广秸秆发酵产沼气、沼气发电技术。沼气建设以大中型沼气为重点,兼顾特大型沼气工程。户用沼气面向全省所有适宜农户,大中型沼气工程重点安排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农产品加工区、城市郊区、重点水域和风景旅游区周边地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20万个,到2015年,全省户用沼气池总数达到55万个以上,约占适宜建沼气池农户数量的85%。大中型沼气工程的入户量达到13.5万户。使用沼气的农户数量达到62万户,沼气入户率达到59%;实现沼气建设由户用沼气为主向大中型沼气、联户供气为主转变,沼气的利用由简单的生活燃料向照明、发电、沼肥综合利用转变,沼气管理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建成覆盖全省的省、县、乡、村沼气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猪—沼—果蔬”循环模式,推进种植业、养殖业良性循环和农村能源的综合利用。
(三)发展重点
稳步建设户用沼气。以农户为基本单位,采取“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配备自动进料、自动或半自动出料装置,促进户用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有机结合,提高沼气综合效益。鼓励发展以秸秆为原料或以秸秆、粪便和有机生活垃圾为混合原料的户用沼气,促进农村沼气向原料多元化方向发展。
积极扶持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按照“统一建池、集中供气、综合利用”的原则,建设560处以畜禽粪便或秸秆为原料的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通过输气管道实现集中供气,沼渣沼液用于还田。
大力支持集中供气大中型沼气。在具有稳定原料来源的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专业合作社或行政村等,建设1800处以畜禽粪便或秸秆为原料的大中型沼气。沼气可用于向周围居民供气或发电。消纳沼渣沼液,或将沼渣沼液加工成符合行业标准的液态或固态沼肥,杜绝二次污染。
加快完善沼气服务体系。建立以省级实训基地为龙头、市县服务站为核心、乡村服务网点为窗口,上下联动、运转高效、方便快捷的沼气服务网络。省级实训基地主要承担研究、示范、培训沼气新技术,加快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池型、新菌剂、新设备,开展沼气生产工高技能人才培养等工作,并通过交流合作和委托攻关,进行沼气压缩、罐装等问题研究。市县服务站承担沼气模具等施工设备的租赁、大宗配件供应、应急事故处理、疑难故障排除与咨询,以及沼气技术人员培训等,提高大中型沼气工程设计定型化、施工规范化、生产标准化、设备成套化、监控自动化水平。乡村服务网点做到有出料设备、有检测设备、有交通工具、有维修工具、有通风设备、有零配件专柜、有服务场所及人员,直接为广大沼气用户提供服务,解决户用沼气产气率低、出料难、原料单一、秸秆沼气生物降解和产气稳定性差等问题,提高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率。
加快发展以沼气为重要载体的生态循环农业。围绕现代农业和生态省建设,探索新的生态循环模式,发展低碳经济,因地制宜引导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菜”等能源生态模式,构成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庭院经济格局,推动沼气从单纯用于气灯照明、生活燃料向集中供应、沼气发电、沼肥综合利用转变。加快推进海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各市县依托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和联户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并与种养基地紧密结合,形成有效的循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