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南繁育制种
南繁主要包括育种科研、种质鉴定和制种生产三个方面。育种科研方面重点为农作物育种加代、组配、亲本繁殖、有苗头组合的复配,水稻、高粱、向日葵杂种优势利用,二系、三系、转基因选育等。种质鉴定方面,主要包括大田生产种子的田间纯度鉴定、育性鉴定等。制种生产方面,主要为杂交作物的亲本繁殖、杂交制种,其中年产杂交水稻种子2600万公斤以上,占全国的1/8。近年来,南繁基地规模约在20万亩左右,其中,选育种、种质鉴定为主的南繁科研用地约2万亩,繁制种生产为主的生产用地约18万亩。南繁基地通过国家、地方政府和南繁单位几十年建设,虽然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与其在我国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和战略地位还不相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用地关系不稳定,影响南繁工作正常开展;控制手段不足,生物和生态安全存在隐患;科研与繁育脱节,提升创新能力受到制约;企业引领的作用不明显,产业链条不完整。
(一)发展思路
服务国家保障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的重大战略,把握世界育种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抓住国家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和建设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有利契机,通过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基础建设、优化服务等综合性措施,将南繁育制种基地发展成为一个功能配套、水平先进的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与材料创新基地、农作物育制种基地以及技术交流和材料展示基地,为农作物育种创新和推广搭建良好平台,使南繁成为集科研、生产、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生产发展、生态安全、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种业“硅谷”。
(二)发展目标
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南繁集聚,南繁吸引力显著增强;新品种选育、新方法研制、新材料创制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南繁影响力显著增强;培育若干个跨国经营的大型种业企业和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南繁竞争力显著增强;育繁推一体化取得明显成效,南繁控制力显著增强;探索出促进民族种业发展的新模式,南繁服务全国种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更加突出。
育制种基地:到2015年,建设高标准南繁基地24万亩,其中育种科研基地面积4万亩,制种基地面积20万亩。
种子产量:到2015年,每年水稻、玉米等作物的制种能力达到4000万公斤。
科研能力:满足南繁单位种子性状与品质鉴定、生物安全与检疫、基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态观察、组织与细胞培养、遗传育种与生物技术育种实验等各方面的需要和科技交流需要。
环境保护:有效检验、监督、控制各种病虫害的传入和传出,有效跟踪检测、监控转基因作物和产品的安全隐患,保持南繁基地的生态安全。
产业发展:培育3~5家省级以上种业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