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全力支持经济发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投资强度,优化支出结构,创新投入方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综合施策稳增长,把强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综合采取预算安排、财政贴息、垫付资金以及借款周转等方式,支持提前启动交通、教育、住房、基础设施和农牧区畜用暖棚等重点项目实施,有效发挥了财政投资的拉动作用。优化结构促调整,针对工业增速下滑,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围绕工业提速增效、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大幅度增加对循环经济、企业技术进步、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投入,共投入资金46.7亿元,落实减免税80.2亿元。双轮驱动破瓶颈,为破解融资难题,积极推动财政与金融的有机融合,及时出台财政支持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资金20.3亿元,促进融资平台做大做强,支持成功发行保障房私募债和组建省级大型担保公司。加大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推动扩大信贷投放。合力推进重协调,积极筹措资金,认真落实财政支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政策措施,重点支持城镇化建设,加大对三农、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扶贫攻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坚持财力下移,持续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不断提升基层财政保障水平。跟进做好玉树灾后重建资金保障和资金清算、资产移交等工作。共落实资金291.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千方百计增强财力。针对工业经济下行、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带来的收入增幅趋缓等新变化,会同税务等征收部门,加强分析协调和收入组织。面对中央均衡性转移支付增量和灾后重建、保障性住房等专项补助大幅减少的新情况,继续研究和挖掘青海特殊性因素,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强化责任考核,确保了财力稳定增长。为了加强支出管理,跟进做好保障,切实加快支出进度,确保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全省“三公”经费总体实现零增长。
三是着力支持改善民生。继续把民生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积极保障,着力推进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围绕实施收入倍增计划,支持推进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和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公积金制度,提高了目标考核奖励、取暖费、艰边津贴等补助标准。围绕提升社会保障层次,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扩大高龄补贴范围,积极支持扩大城乡就业和低保、残疾人康复及生活补助、孤儿补助、救灾等社会救济福利政策实施。统筹支持城乡各类保障性住房建设。围绕社会事业发展,支持中小学布局调整、校安工程建设,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和学前教育工程,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面并提高补助标准,完善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条件。支持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高原旅游名省建设、打造特色文化体育品牌等。全面落实财政支持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相关措施,提高了基层组织、社区管理人员报酬和运转经费,夯实基层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基础。
四是积极推进财政改革。继续坚持用改革的思路推进工作,在积极推进全省各领域重点改革的同时,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不断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切实增强管理效能。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化,定员定额标准体系日益健全,基本支出全部实现实名制管理,公用支出实现定额标准管理。国库管理改革既定目标基本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预算单位和财政资金全覆盖。公务卡制度全面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覆盖各级财政。扎实开展财政专户清理规范工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实现了县级以上执收单位全覆盖,省级非税收入过渡户全面取消并纳入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加强,内部审核审批程序更加完善,实行了采购项目分段负责制,强化对评审专家、违纪供应商以及履约验收等环节的监督管理,采购行为更加规范。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序推进,制度办法不断完善,建立了绩效评价反馈、专报、激励、通报等机制,省对下财政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已步入常态化,省级部门重点专项支出和部门整体支出综合绩效考评有序开展。农牧区综合改革在青南三州全面展开,各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财政信息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各级财政大平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金财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为财政各项改革顺利推进提供了技术支撑。乡镇财政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全面完成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着力搭建民生服务平台,提升服务功能,规范财政管理,监管职能得到有效发挥。信息公开工作稳步推进,省政府组成部门及部分州(地、市)“三公”经费公开后比较平稳,社会反响较好。
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回顾总结五年来的财政工作,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体会:
(一)坚持做大财力总量,促进了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我们始终把抓收入、增总量摆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地走自力更生与争取中央支持相结合的路子。与2007年相比,财政收入增长1.9倍,年均增长23.7%。中央补助增长2.5倍,年均增长28.7%。总财力增长2.7倍,年均增长30.2%。财政实力的增强,为保障和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坚持服务大局,促进了经济基础日益巩固。我们始终把支持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综合运用财税政策、机制和资金等手段,充分发挥引导撬动作用,着力破解投融资难题,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全力支持经济发展。财政支出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3%。其中安排用于经济发展方面的投入累计达到1165亿元,比前五年增长4.1倍,年均增长43.7%,减免各类税费252亿元,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了民生事业加快发展。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地走“小财政办大民生”的路子,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民生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70.5%提高到2012年的75.4%。职工养老金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走在了西部或全国前列,民生保障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
(四)坚持财力下移,促进了基层财力明显好转。我们始终把提升基层政府保障能力作为重点,坚持财力下移,不断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各类奖补机制。省对下补助达到607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3.9倍,年均增长37.6%。州县总财力增加到750亿元,增长3.6倍,年均增长35.5%。全面消化了县级基本财力缺口,有效缓解了各地财政困难,增强了基层政府的调控能力,强化了事权责任。
(五)坚持深化改革,促进了财政管理创新提升。我们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创新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优化财政资金配置、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基本途径,着力增强财政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完善省对下财政体制机制,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推进绩效管理,健全财政监管机制,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财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也实现了新的跨越。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宏观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拉动,得益于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得益于财政部及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改革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争取中央补助难度增大,各方面对加大投入的要求越来越高,财政提供保障的任务异常艰巨,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一些基层财政部门理财水平与快速增长的财力形势不相适应,基层财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一些方面财政改革的广度深度还不够,财政改革发展不平衡,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引导推动其他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财政、财务干部创新能力不够,理财能力和适应性有待进一步增强;有的预算部门和单位财务管理比较薄弱,尤其是绩效管理意识淡薄,资金监管仍有不到位的地方,花钱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的问题在一些方面比较突出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