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二、2013年全省和省级预算草案
(一)2013年我省财政形势。
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预计2013年我省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财政收支有望保持在稳定增长区间,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减收增支因素。收入方面,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主权债务危机将对出口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了出口相关税收收入增长;2012年以来工业、投资、外贸出口、企业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的低位增长以及经济下行压力将明显影响2013年主体税种收入的增长;房地产调控和信贷紧缩政策对财税收入产生的冲击将继续显现;国家出台的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从2012年11月开始实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等政策将进一步影响财政增收。预计2013年财政收入难以实现较高增幅,将基本与经济增长的速度相适应。支出方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等各项政策,保障“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保障性住房、交通、节能环保等重点支出,落实促进转型升级等各项战略部署,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财政支出压力较大,收支矛盾突出。
(二)财政预算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编制2013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按照构建并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要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公共财政预算编制改革,将“稳增长、优结构、促规范、强监管、保民生、重节约、提绩效”和集中财力办大事贯穿于财政预算编制工作始终,依法强化收入管理,积极组织收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省委、省政府各项重点支出和民生支出;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均衡区域发展;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始终当好我国财政工作的排头兵。
编制2013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的总体思路是:一是保持预算编制政策的连续性,既要保持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又要继往开来,体现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总体部署和工作要求。二是提高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建立健全统一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提高预算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三是体现预算编制的公共性,财政支出安排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既注重支持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又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四是注重预算编制的创新性,开展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工作,加大预算信息公开力度,改进和创新税源培植方式,创新财政对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的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入。五是强化预算编制的全盘性和刚性,财政预算编制应体现增强预算约束力和绩效评估,减少自行审核安排的支出规模,减少年中追加资金比例,减少资金安排自由裁量权。六是扩大财政支出的竞争性,拓宽财政支出竞争性分配领域,进一步深化竞争性分配改革,完善竞争性分配制度,实施经营领域财政资金股权投资管理改革,将行政审批性支出压减到最低程度。
编制2013年省级财政收支预算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坚持应征尽收,加强收入征管。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坚持厉行节约,控制一般性支出。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转型升级。坚持民生优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三农”工作。坚持先行先试,支持社会管理模式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坚持规范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绩效。
(三)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贯彻《国务院关于编制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通知》关于“收入预算编制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留有余地,与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社会发展指标相适应”的要求,建议参考2013年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的预期目标,2013年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按可比增长10%安排,预计达到6656.4亿元(详见附件一表7),人均收入6336元,比上年增加527元,增长9.07%。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主要情况如下:增值税945亿元;营业税1471亿元;企业所得税966亿元;个人所得税365亿元;城市维护建设税382亿元;土地增值税390亿元;城镇土地使用税128亿元;房产税199亿元;非税收入1306亿元。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按可比增长9.5%安排7556亿元(详见附件一表8),人均支出7193元,比上年增加181元。
全省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主要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66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245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29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7亿元;医疗卫生支出57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212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59亿元;农林水事务570亿元;交通运输支出604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82亿元。
单位: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