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 区域噪声污染综合治理
为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我市加大对工业企业噪声扰民行为的查处和敏感区内工业噪声污染源治理力度,城管、环保、公安、住建等多部门不定期开展噪声扰民专项整治工作, 2011年共查处生产、生活噪声1957起、夜间施工噪声974起、行政拘留37人,教放107人(次)。
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工作。2011年,办理城区施工申报24家,夜间施工申报37家,依法收缴排污费146.46万元,同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合理安排工期,做好防噪措施,避免噪音扰民。
加大对娱乐噪声扰民的整治工作。对噪声超标的娱乐场所,作出停业整顿等处罚,停业整顿后仍不能达到环保要求的,吊销《娱乐经营许可证》;同时,加强对歌舞娱乐场所营业时间的管理,开展了多次夜间行动,对歌舞娱乐场所进行了拉网式排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夜间扰民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开展中高考期间“绿色护考” 行动,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组织安排执法人员在各考场定点值守,对考场周围100米范围内的敏感噪声污染源进行巡查,实行强制性监控保护,查处音像制品销售店10余家、施爆工地20余处,下限时停止施工通知书5份,保证了中、高考的顺利进行。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工业固体废物处理情况
2011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1141.4万吨,综合利用量为 646.35万吨,处置量为 471.35万吨,贮存量为 26.47万吨,排放量为 0.042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7.68%。
生活垃圾处理情况
2011年,市区生活垃圾产生总量为75.75万吨,无害化处理总量为 70.9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为93.71%。
措施与行动
■ 加强对固体废物的监督管理
2011年,我市继续加强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积极推进脱硫石膏、磷石膏、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建成了贵州省危险废弃物暨贵阳市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进一步提高了危险废物收集处理能力。开展了涉重金属行业调查、废铅酸电池行业调查、含多氯联苯电力设备及其废物调查、感光材料废物调查,建立了全市危险废物信息统计数据库。对医药制造业及“两危”企业进行了专项督查,对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查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导则》,我市在《贵阳日报》和贵阳环境保护网等公众媒体发布了《2010年贵阳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信息公告》,提高社会公众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认识,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增强公众参与的能力。
■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
按照《贵阳市关于强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作的实施方案》,我市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截止2011年底,配置勾臂式小型清运车230辆,分类垃圾桶2900个,可回收垃圾桶5000个,可降解分类垃圾袋140余万个用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选择了46个社区和6所中、小学作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并在具备设置条件的试点社区和学校建立了17个绿色回收站(亭)。
全面完成20座垃圾中转站的新改扩建工作,其中;新建罗汉营路垃圾中转站等13座,改建次南门垃圾中转站等7座。
辐射环境管理
2011年,我市加大对辐射安全管理的监管力度,加强辐射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切实落实辐射安全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审批电磁辐射项目,建立健全辐射安全档案,对全市所有使用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并达到办理辐射安全许可证要求的单位,开展辐射监测,对废旧闲置放射源进行强制收储。同时,强化移动源和移动射线装置的监管力度,完善了辐射设备的验收手续,2011年,我市举办了市、区两级辐射监管人员培训班,促进了全市辐射安全监管能力的提升。
2011年,全市共计办理辐射项目555个。其中省级审批移动基站500个、输变电项目5个、辐射安全许可证9个,市级审批辐射安全许可证7个、输变电项目审批34个,废旧放射源强制收储77枚,规范报废医院射线装置3台。处理居民电磁辐射投诉6起。
2011年,贵阳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