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事件回放
今年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发表的一条微博,意外地为他带来了“学术界凤姐”的雷人称号。
董藩在微博中写道:“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贫穷意味着耻辱和失败。”
4月6日,董藩在微博上回应称,他的言论“是对学生讲的励志的话”。由于自己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进入商界,等学生四十岁时,4000万也就相当于如今几百万,因此,实现“40岁4000万”的目标是完全有可能的。“我可接受自己不富有但不能容忍学生贫困。”
声音与观点
高知可以换来多少财富?造富意识,近年来在大学里日渐凸显。所以董藩对学生“4000万身家”的励志之语,点燃了大众对于成功人生价值观的激烈讨论。
网民中,“砖拍”董藩者占据绝对上风。有评论尖锐指出,董藩即是当今教育领域病态价值观的一个“标本”。“无论是与那些蜚声全球的海外名校相比,还是反思国内教育界的不正之风,我们当前大学教育的弊病,都不在于学生们缺乏所谓的‘财富意识’,而是整个社会的‘财富意识’太过浓厚,拜金之风太盛,以至于堂堂大学教授都要将学生的成功量化为一个财富额度。”
可支持董藩者,也大有人在,且立场鲜明。“社会对于成功标准如何界定,一位教授不过是说了大实话,何错之有?”“在一个正常的社会,金钱和社会贡献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不要忌讳谈钱,一个高学历者过贫穷生活,要么你的工作能力有问题,要么是社会价值体现有问题。”
也有人这样形容董藩:“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但董藩这类教授,只是“授业”,而不“传道”。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多数时候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是身价多少能够显示的。实际上,不管上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走上社会,做人,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