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教育盘点:物质当道大学又该如何坚守底线

2011年12月29日11:4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传媒大学 大学精神 现代大学制度 微博 大学排行榜 大学教育 大学校园 大学教师 独立学院 奖学金

物质当道,大学又该如何坚守底线

2011年,我们从一些教授的快人快语中,窥见高校的生态:象牙塔,在金钱利诱的内外交加之下,疲于寻找价值坐标系。

从“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到“两个月赚不到4000元不适合学金融”,一南一北两位教授,都在微博上以“潮语”寄语学生,终倒在围观网民的一片口诛笔伐中。

他们惹怒了谁?从这些事件的发酵效应不难看出,两位教授的“敌人”乃是一种集体意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追逐科学皇冠的路上,让学子们心无旁骛的从来只是真理,而非金钱。可惜,这些以房地产和金融为术业专攻的教授们或许习惯了“在商言商”,错把铜臭味当立志语:把成功等于致富的价值观“打包”分发给学生,无异于是对大学精神的曲解。

但在这一年,金钱、商业却与高校纠缠颇深。除了来自象牙塔内的致富呼声不断,一些大学也开始计算自己“造富”的能力。年初,一则富豪大学排行榜出炉,北大连续4年问鼎榜首,清华排名第二。年中,南京师范大学被曝学校操场不但对外有偿开放,学校师生也得交费才能使用。9月,真维斯耗资百万冠名清华第四教学楼,终以“真维斯楼”铭牌遭涂抹,尴尬收场;几乎同一时期,美国苹果公司“不信邪”,将体验店开进北大图书馆,而今,苹果在北大也呆不下去,被迫退出。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应该如何在商业社会中自处,平衡捐资企业利益与学校利益,不至于因过度商业化而侵害纯正的治学氛围?

有人说,国内大学还是不够开明。须知,美国一流高校,办学经费八成以上来自校友和企业捐助,企业冠名、设在校内的铭牌、奖学金比比皆是,但从未有人质疑大学的学术氛围因企业捐资而损毁。另有业内人士旧话重提:国内大学接受企业和名人捐学,也早就不是“新闻”。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这一风潮就日渐兴盛,而今,“邵逸夫楼”“李兆基楼”几乎遍布国内大学。由此再反观近日艺人周立波在复旦大学设奖学金遭遇巨大争议,不免让人感觉事有蹊跷。

高校学者的“厌商”情绪何以在今年触底反弹,甚至令资深教授和学问大家发出大学“亲切接纳娱乐业入侵”的感慨?是教授们过分保守,抑或是象牙塔遭商业和娱乐入侵已经太甚,让教授们不得不振臂一呼,发出守住大学精神底线的发聩之语?

大学似乎正在为“钱”所困——如何让金钱更好地服务于学术,摆脱学术文化堕落至“有奶便是娘”的指责,考验着办学者的智慧和能力。

而这一年,微博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象牙塔里的那些犄角旮旯:校门口,教授叫板保安;课堂上,教授雷语“励志”;网络里,教授抨击学风;论坛上,教授为好人“撑腰”、打气……

公众和网民对于大学教育的高度关注,也再一次澄明大学之于当下社会的意义:大学依然是理想之灯塔,道德之明灯,社会之良心。任何可能导致大学精神丧失、大学失格的芝麻小事,在普通大众眼里仍是揉不进的沙子——也正因此,形形色色的“个性教授”在时下的舆论中仍得不到“宽容”。毕竟,教授的个性可以表现为上课方式的不同,性格脾气的乖戾,但再有个性的教授,必须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为前提。否则,个性两字,实在难以为大学功利化和教授异化充当遮羞布。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