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本年度报告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综合各市人民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的政府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和有关网上统计数据而成。全文包括概述,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情况及相关行政复议、诉讼情况,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本年度报告中使用数据统计期限为201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本年度报告的电子版可在“中国安徽”门户网站(www.ah.gov.cn)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网站(www.ahzwgk.gov.cn)下载。如对本年度报告有任何疑问,请与省政务公开办联系(地址:合肥市宣城路103号,邮编:230001;电话:0551—2866729,电子邮箱:zwgkb@ah.gov.cn)。
一、概述
201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改革和发展实际,在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大胆探索,不断丰富内容,完善机制,创新方式,拓展领域,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完成,加速安徽奋力崛起作出了积极努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将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作为重点工作予以部署。省政府在大力精简压缩全省性会议的情况下,年初在滁州市召开全省政务公开工作会议,部署全年工作。省政府常务会议一年内2次听取政务公开汇报。省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年初、年中2次召开会议,集中研究、协调有关重大事项。各地、各部门共召开政务公开工作会或专题会2979次,指定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人员4422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做到机构、人员和经费三落实。
(二)落实配套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完善、更新信息公开指南908个,建立健全保密审查、虚假和不完整信息澄清、监督考评、统计等政府信息公开配套制度6755项,并狠抓制度落实,使制度从墙上落到工作,从纸上走入实践。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组织开展系列活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力得到明显加强。
(三)打造综合服务平台。按照“进中心是原则,不进中心是例外”的要求,大力推进行政审批、便民服务以及配套项目进中心。省政务服务中心启动“省网上行政服务工程”项目建设,在功能上着力打造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招商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公共资源交易、投诉受理于一体的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综合平台,逐步实现省直部门在省政务服务中心网络平台上信息共享、协同办公、并联审批和电子监察,努力构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政务服务平台。一年来,省中心共办理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事项69.4万余件,按时办结率99%以上;现场办结率8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承诺件提前办结率61%,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收到群众评议卡31044张,群众满意率100%。各市、县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权“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完善审批流程,创新审批方式,窗口即办率、提前办结率大幅度提升,审批效率和服务效能有效提高,解决了窗口“只挂号不看病”的问题,深受群众和企业好评。
(四)注重典型引导。调整信息公开栏目,优化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加强对省直重点部门信息公开网的监测,开展网上测评,逐一反馈存在的问题,推进省直部门提升政务公开能力和水平,并通过“抓省直带地市”,促进了全省政府信息公开整体水平的提高。开展基层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示范点评选活动,召开示范点经验交流会,在全省形成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良好工作态势。为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全省各地、各部门举办学习培训活动1420次,参加学习培训人员3.11万人次,开展宣传活动1607个,发放宣传材料46.88万份,编发简报2909期,新闻媒体宣传报道6921次。
(五)强化监督考核。完善政务公开年度考评办法,健全考评指标,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通过网民、新闻媒体打分,努力提高政务公开考评工作的科学性,着力解决政府信息公开“自说自话”的问题。针对年中测评和年度考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反馈,有针对性地帮助各地、各部门找问题、补差距,促进了政务公开整体水平的提高。组织开展全省政务公开工作会议贯彻情况、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执行年”活动落实情况等专项督查,强化了工作监督指导和协同推进。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实行月度检查排行、季度通报、年度考评、明察暗访等督导制度,保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一)主动公开数量
2010年,全省主动公开政府信息共计89.5万条,同比增长44.96%。省政府及其部门、机构和部分中央驻皖单位全年主动公开信息4.56万条,其中,机构领导、设置及人事类信息1478条,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信息3953条,业务公开信息8755条,规划计划、统计信息440条,财务预决算信息193条,招标采购信息1.01万条,部门动态、公告和新闻发布等其他信息2.07万条;市政府及其部门(单位)主动公开信息22.62万条,县、区级政府及其部门(单位)主动公开信息51.22万条,乡、镇政府公开信息11.09万条。
(二)主动公开内容
1.推进热点信息公开。一是推进决策、政策公开。全省各地、各部门通过征询、社会听证、专家论证等方式,在制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政策时,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推动公众有序参与,并进一步加大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的信息公开力度。省政府法制办积极推进立法信息公开,不仅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项目建议,同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草案,征求社会公众意见和建议。二是推进财政预决算信息公开。省财政厅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财预〔2010〕334号),进一步明确省、市、县三级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目标要求、公开内容、工作程序和责任主体,各单位围绕财政性资金管理和使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主动公开预算执行情况和重点项目、涉农资金、民生工程支出情况。全年有51家省直单位主动公开了本部门财政预决算信息,21家省直单位公布了专项资金分配结果。马鞍山市继市、县区政府主动公开年度预决算报告之后,全市41个市级行政机关向社会主动公开年度财务预算。安庆市制定了预算信息公开工作实施意见,积极推动部门预算公开,主动公开教育、卫生、社保、保障性住房等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情况等。三是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息公开。各相关单位主动公开了项目审批、规划及用地管理、招标投标活动、工程质量管理、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切实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工程建设项目规划、审批、实施和资金管理使用的全过程。
2.推进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编制行政职权目录、绘制流程图是推进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和程序化的基础性工程。按照全国政务公开办要求,省政务公开办会同省编办、省政府法制办发文部署,并通过简报、通报、上门督查等形式推动工作落实。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落实任务,明确责任,重点推进了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权力行使过程和行政执法结果的动态公开。到去年底,省直各单位基本完成职权目录编制和流程图绘制工作,并通过网站、编印小册子等形式向社会公布本单位职权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扩大民生与公共服务类信息公开。各地、各部门紧密围绕着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事项,重点加强了扶贫开发、救灾抢险、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劳动就业、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产品质量等信息公开力度。省财政厅等部门在实施全省民生工程过程中,将惠民政策、工程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向社会公开。省发展和改革委大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公开,在项目核准或备案、重点项目建设、省重大项目稽查范围、内容及举报电话和项目免税确认书办理等方面实行公开。省卫生厅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加大新农合政策和资金使用的公开力度。合肥、芜湖等地大力公开“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在基层落实情况和财政收支、以及征地补偿、涉农补贴、救灾救助、社会捐助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
(三)主动公开方式
1.政府网站。全省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公开网站第一平台的作用,努力拓宽政府与群众联系的渠道。大力推进网络问政,在政府门户网站或政府信息公开网普遍开设省长(市长)信箱、建言献策、市民心声或在线访谈等栏目,公开政府决策并答复网民问题,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显著提高。各级信息公开主体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开通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专栏)6017个,形成覆盖省、市、县、乡镇四级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体系,全省信息公开网站访问量12026余万人次。芜湖市积极构建政民互动平台,通过“市民心声”网站的“在线答复”、“在线访谈”等平台,市长带头上网实名回复网友意见。淮南市组织召开105次网民座谈会,参加网民超过1.3万人次,解答问题7000余条,网民跟贴讨论50余万条,大大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均对此进行了报道。
2.政府公报和新闻发布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赠阅范围扩大到市、县档案馆和各高校,2010年全年发行18.7万份,单期发行量达7800份。省政府公报要目及时在《安徽日报》显著位置刊登,出版同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电子版供读者查阅,并大力推进机场、火车站、新华书店以及报刊零售点提供政府公报免费查阅服务。各市政府公报发行总量达398.8万份,马鞍山、六安、黄山、淮南等市公报发行量均超过10万份,其中,马鞍山市高达242.9万份,六安市为121.8万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成为政府各类信息向社会公开的重要窗口,省政府全年共举办新闻发布会21次,各地、各部门召开新闻发布会326次,及时发布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经贸文化科技等方面重要信息。省卫生厅建立月度新闻通气会制度,2010全年召开了月度新闻通气会5次,先后就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新农合、免疫规划扩容、招募大中专毕业生下乡镇、艾滋病防治工作等重大卫生工作进行了全方面的新闻发布,推动了这些工作的信息公开。
3.政府信息查阅点。2010年,全省共设置政府信息查阅点1234个,查阅点接待人员38.74万人次。全省国家档案馆、图书馆开辟了专门区域作为政府信息查阅场所,配备查阅和打印、复印等设备,为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提供方便。各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在认真实行服务内容、办理程序、承诺期限、收费标准等事项公开的基础上,大力深化办事过程和结果公开,并积极发挥集中办公、贴近群众的优势,建设政府信息公开受理点以及发布和查阅设施,打造向公众提供信息查阅和咨询服务的集中平台。
4.其他渠道。各级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以及公共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拓展信息公开渠道,积极探索手机短信、信息公开电视频道、热线(专线)电话、新闻媒体以及居民生活小区宣传橱窗等多种便民利民渠道公开政府信息,形成覆盖城乡、多层次、全方位的主动公开渠道,切实满足人民群众获取和利用政府信息资源的需求。
三、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及有关行政复议、诉讼情况
各地、各部门严格按照工作规程、办理时限等要求,通过受理点、网络、邮件、传真等多种形式接受信息公开申请,并明确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投诉受理方式及办理流程,探索利用“政民直通车”、“市民心声”论坛、“网上信箱”等形式,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
2010年,全省共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9389件,政府信息申请数呈逐年增长之势。其中,省政府及其部门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527件,对申请答复525件,同意公开211件,同意部分公开15件,不予公开8件,申请内容不明确、信息不存在等其他情况291件;市、县政府及其部门和乡镇政府受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8862件,对申请答复8820件,同意公开8284件,同意部分公开185件,不予公开129件,申请内容不明确、信息不存在等其他情况222件。省政府及其部门、机构未收到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投诉、行政诉讼,收到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申请1件;市、县政府及其部门收到涉及政府信息公开投诉1件、行政诉讼1件、行政复议申请1件。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
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我省行政机关依申请提供政府公开信息收费标准及有关事项的通知》(皖价费〔2008〕208号)规定,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一律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可收取检索费、复制费、邮寄费。全省除省旅游局收取20元信息邮寄费外,其他单位在提供信息时均未收费。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全省政府信息公开在全面推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少数单位工作推进力度不大,政务公开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工作进展不快。二是公开内容有待深化,重点信息发布工作依然薄弱,重要信息更新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存在“公开的信息老百姓不想看,老百姓想看的信息不公开”的问题。三是基层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整体水平还不高,市县政府工作部门、乡镇政府及社区政务公开工作薄弱。
2011年,将在以下方面继续加大工作力度:
1.组织开展政务公开“深化年”活动。通过开展政务公开“深化年”活动,不断拓宽政务公开领域,创新政务公开形式,深化政务公开内容,提升政务服务质量,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让人民群众充分知情、理解、参与、监督,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
2.深入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推进行政决策公开,逐步扩大行政决策公开的领域和范围,推进行政决策过程和结果公开。积极推进网络问政,拓宽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收集、跟踪机制,加大主动回应力度。发挥财政、发展改革、审计等主管部门指导职能,重点推进财政收支、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结果、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等领域的信息公开。妥善处理依申请公开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各项配套制度,着手制订我省实施《条例》办法。
3.推进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继续依法清理和确认审核行政权力,编制职权目录,绘制行政职权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布。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严格行使程序,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行政权力网上运行,促进行政权力运行过程动态公开。积极开展行政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建设,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和程序化。积极推进机关内部事务公开,加大干部选拔任用、机关预决算、政府采购、基建工程、资产状况等公开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内部监督。
4.深化基层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研究制定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公开和服务的基本指导目录,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推进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总结推广基层政务公开的成功做法,大力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和乡镇政务公开。全面推进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拓展办事公开领域,建立健全办事公开制度,规范办事公开目录和指南,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服务。
5.强化监督保障措施。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和队伍建设,加大组织协调和工作推进力度。做好政府信息公开专题培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部署开展第二批全省政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示范点命名活动。调整和细化政务公开考核评估标准,完善考评办法,进一步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制定并实施政务公开举报受理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责任追究办法,推动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落实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各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