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气加气,天天受气。”安徽合肥的出租车司机李旭如是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自嘲。
温度回升虽然让安徽暂时缓解了因天寒增加的用气量,但对于李旭来说,加气仍然是他每天的第一考虑。“从去年春天油改气以后,是省了不少钱,但每天的排队等候让人几乎无法忍受。夏天温度越高、冬天温度越低时加气就越困难。去年一开始是加气站太少,加气的车太多要排队;现在加气站多了,但气不够了,还是要排队,有时甚至要排一个多小时队。”
气源不足是主因
本报记者在合肥市燃气集团了解到,从11月16日的一场大雪后,合肥市燃气的日使用量从45万立方米直线上升到85万立方米,不过,截至目前并没有出现断气现象,即使在最困难时期,出租车排队加气困难,但合肥并没有限供。
“当时,合肥日供应量每天缺口为35万立方米之多,我们在11月雨雪天气期间,为保障全市天然气用户正常用气,一方面积极争取西气东输的大力支持,平均每日增加计划外气源15万立方米;另一方面安排气化LNG(液化天然气)约20万立方米/日补充市区供气;与此同时不惜成本,积极从新疆、内蒙古等地采购高价LNG。”合肥市燃气集团宣传中心张科长告诉记者,11月份燃气集团共气化120万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其中11月12—22日雨雪天气,共气化113万立方米补充到管网中。
正是高价液化天然气的援兵,合肥避免了限供,但气源不足仍然没有解决。这是因为天然气的供应量并非合肥自己说了算。
据了解,合肥城市燃气自2003年11月开始使用西气东输天然气,通过定远分输站经过80公里高压管线输送至中石油合肥末站,但由于安徽使用的中石油西气东输1号线,源头在新疆克拉玛依,途经陕西、四川、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合肥处于下游地区,一旦上游气紧,下游的供气量肯定减少。
目前,在多次申请总量增加的基础上,中石油分配给合肥的气量已经增加到日均40万立方米。每到冬季用气高峰时,合肥燃气集团就会提出增加申请,每日再争取增加十几万立方米。“随着北方大雪导致天然气供气紧张,额外争取特别困难,只能高价外购液化气补入。”张科长说。
液化补充将是合肥燃气集团在本冬的“主旋律”。随着冬季高峰及两节将至,全国天然气供应的紧张形势仍在加剧,合肥将会出现新的用气高峰,合肥燃气集团预测合肥市天然气需求量最高可能达到100万立方米/日,每天供气缺口在50万立方米左右。
供应有限,但用量逐日增加,西气东输线上的安徽其他城市亦是如此,气源不足是气荒的主因。
价差加剧气荒
“目前,合肥燃气管网建成2160公里,管道天然气供应规模和城市气化率在安徽城市供气行业中排名第一,合肥市居民用户用气量占到33%、非居民用户(包括工商和公建用户)的用气量占到67%,日最高供气量已突破80万立方米。”张科长说。
非居民用户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荒。李旭们虽然抱怨,但每日还得耐心等,天然气与汽柴油等其他燃料的价格优势,在吸引的哥的同时也吸引了大批工商用户油改气。
安徽省发改委能源局分析显示,目前天然气工业价格按热值计算,与柴油比较便宜近80%;与重油比较便宜近20%;与其他清洁能源比较,定价也相对较低。而这一价格制定体系,没有采用季节性、阶梯性等先进、动态的定价模式,加剧用气高峰时期的供气不平衡。
工业企业乐于烧气,气商也愿意发展工商户,这还在于两种气价有不小的价差。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在购进价格统一的情况下,城市居民用气价格由该省物价部门确定,而城市商业、服务业以及工业用户气价则由地方政府定价,同一类气买进价格相同,但因用途不同,中间利润相差近1元/立方米,所以,燃气集团也尽可能优先为工商企业供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气荒。
不过,合肥的气荒有望缓解。尽管备受关注的西气东输2号线不经过合肥,但是有望明年完工的川气东送项目经过合肥,届时,坐落于两条输气线上的安徽部分市县气荒有望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