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遗产是城市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
2007年6月18日,沈阳市铁西区依托50年前堪称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建设的1.78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复原再现中国最大的工人聚集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人生活原貌的“工人村生活馆”,以及新建的蒸汽机车博物馆,同时免费对外开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好评。慕名观光的人络绎不绝,迄今已吸引近6万人次参观游览。铸造博物馆和工人村生活馆先后被评为国家AAA级和AA级文化景点,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市的文化,必然要和这个城市的特征相结合。沈阳以“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陵”的历史文化美誉蜚声海内外,同时更是我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美称。我国第一台车床,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压缩机,第一台水下机器人等数百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曾经创造了中国工业史上的诸多辉煌。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大都市,保留着较为丰富的工业文物。通过挖掘、保护工业文物,不仅可以留下沈阳工业发展进程的轨迹,为城市留下丰厚的工业文化底蕴,也可以为未来城市发展留下启迪。从文化发展的视角来看,清文化已成历史,不能代表现代沈阳的文化特征,以“工业立市”的沈阳需要“工业文化”的回归。
沈阳在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践中,经过战略调整,一批企业重新崛起,再次找到了久违的骄傲。2007年6月9日,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授予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称号。
作为沈阳工业的核心区,铁西区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大力抢救、保护工业文化遗产。确立了以挖掘、保护、传承工业文明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出台了地方性的法规。沈阳市委常委、铁西区委书记李继安在接受《暸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曾说,“工业遗产是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符号,失去了它,就等于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我们不但不遗弃它,反而更加大了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为此,铁西区委、区政府先后在位于该区的黄金地段保留和修建了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蒸汽机车博物馆、铁西人物馆等4个博物馆,留住工人生活、生产的旧日时光,使宝贵的工业遗产得到续留,工业文明在这里彰显、延续。
留住工业发展的历史符号
铸造馆见证火红的岁月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其前身是日本高砂制作所。1946年4月,高砂制作所、松田制作所、建村制作所等7家日本企业合并建立了沈阳机器厂。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到1956年修建了该厂,并定名为沈阳铸造厂。当时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号称当时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随着铁西老工业企业的“东搬西建”,沈阳铸造厂搬迁到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铸锻工业园。铁西区根据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铸造厂职工的意愿,决定将现存的工业文化遗产予以保护,建成铸造博物馆。其核心车间,以原生态保留,并分为工业会展、创意产业园、铁西工业发展回顾四大部分。在博物馆的广场上,重达30吨的钢锭模子、重达13吨的中注管、重达15吨的铁包子,以工业雕塑的形式展示出一个时代的厚重与恢弘。穿过烘干窑门搭成的大门进入博物馆,高31米,长24米的超大型建筑结构令人震撼。转盘子、碾砂机、焖火窑等铸件工艺流程实物排列。芯盒、风铲、砂箱、耐火管、铅粉、风冲子等各式各样工业元素点缀在墙,无声地讲述着铁西工业曾有的辉煌。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说,“对工业文化的传承保护,体现科学发展观。它不仅是一部凝固的历史、一段难忘的情结、更是一曲工人队的颂歌。它当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应当受到文化上的高度重视和全面保护,应当成为中国工业历史的活教科书。”
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焦利在参观时说,“铁西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工人村:追寻时代的脚步
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始建于1952年9月,是根据毛主席“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的指示精神,由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修建的。1952年12月,第一期79栋红砖闷顶楼房竣工。1954年续建13栋,1957年续建51栋,共建成143栋起脊闷顶苏式风格建筑,形成了总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庞大建筑群,是共和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居住聚集区。在这里,暖气、煤气、上水下水,一应俱全;商店、医院、储蓄所、幼儿园,一个不少;粮店24小时营业,邮局代订车票。包括当年的冶炼厂、机床一厂、重型厂等44家大中型企业的厂长、高级技术工人及劳动模范“齐聚这里”。 20世纪70年代,这里成为沈阳市首批向外国人开放的地区。那时,提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工人村,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与自豪,成为当时工人阶级当家作主的鲜活物证。
进入新世纪,按照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从2003年开始,铁西区政府对“工人村”险危房进行大面积拆迁改造,建设政府低价房。很多“工人村”原住户分期分批地搬进了一路之隔的“工人新村”,“工人村”的保护问题也摆到了政府面前。2007年,铁西区本着“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原则,在铁西区赞工街十马路,建成由原7栋苏式建筑围合而成的“工人村生活馆”,恢复了当时的“大合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其中还复原了不同年代13户典型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据铁西区档案局负责人介绍,生活馆里的200多幅老照片、5000多件实物,基本上都是从1000多户居民家里征集捐赠的。
沈阳市原作家协会主席周永诗说,“原生态地保存丰富的老工业元素,不仅是传承工业文化文脉,也是一份活教材,对后代具有教育意义。”
蒸汽机车博物馆:再现工业发展百年沧桑
蒸汽机车博物馆位于铁西区重工街64号铁西森林公园内,是在原沈阳铁路蒸汽机车陈列馆的基础上,从沈阳植物园迁移新建的,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座蒸汽机车博物馆。整个展厅建筑平面呈扇形,外观为两层,一层作为展示厅,二层设有观光走廊,游客可在此俯瞰机车全貌。
蒸汽机车博物馆主体建筑外观以银灰色为主色调,内部分三个主要功能区。一层半圆形展厅为老机车实物展厅;二楼环廊为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科普教育展厅(包括资料、实物分类展厅,多媒体演示厅等);三楼为办公区。博物馆在建设中增加了蒸汽机车酒吧、多媒体演示厅、詹天佑展厅等设施。同时开辟专门展区,展示与蒸汽机车及铁路有关的实物。介绍机车原理及演变过程,包括展示一些老式的驼峰控制台,道口信号灯、机车汽笛等。
在馆内,16台蒸汽机车呈弧形排开,停放在各自的铁轨上,分别产自1907年-1960年中国、美国、日本、捷克、波兰、德国、罗马尼亚、比利时、苏联等国。其中,1907年美国生产的PL1型、DB1型小型蒸汽机车,是整个蒸汽机车家庭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我国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QJ型蒸汽机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生产的铁路机车,它为中国铁路机车的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新增的3台复制文物机车,包括中国历史上第一台火车“龙号”的复制品,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台简易机车。SL7型机车是当年日本侵华时在中国使用的“亚细亚”号,是日本川崎重工株式会社1934年生产制造的,设计时速为130公里/小时。据了解,“亚细亚”号日本当时仅生产了12台,全部在中国服役。抗日战争胜利后成为中国人民的战利品,仅此一台。
为了加深游客对老机车的认识,馆内还展有中国铁路从1894年到现在的发展历史图片,允许游客登上几台“老爷车”的驾驶室,过把瘾。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的精神薪火
在铁西,劳动是最光荣的词汇。崇尚劳动、尊重创造一直是铁西领跑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主旋律。从评选“首席工人”,到改造“工人村”;从修劳模公园,到塑劳模浮雕墙;从创工业雕塑,到建劳模新居……,几十年来,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和汗水,同时也收获尊重与荣耀。
铁西区是我国著名的产业工人聚集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里曾创造出数百个“全国第一”。这里是劳模倍出的沃土,省级以上劳模百余人,全国劳动模范26人。从年近古稀,拥有8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的张成哲,到今年“五一”,从北京捧回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沈阳鼓风机集团工人杨建华;从创造制造奇迹的“徐强精神”,到填补国内空白,主导设计我国首台4万空分压缩分离装置的新时代“五朵金花”,无处不闪烁着工人阶级的智慧。
“工人阶级为建设付出过辛勤的汗水,为改革承受了巨大的阵痛。如今,在工业区改造中,我们要始终高举振兴老工业基地回报工人阶级伟大旗帜,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产业工人。”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说。
2007年,铁西区财政收入已逾45亿元,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第一大区。尽管如此,铁西区花每分钱都精打细算,惟有在回报工人阶级身上毫不吝啬。2007年就投入27亿元,占全部收入的60%多。2002年到2005年,铁西区仅用三年时间,就先后搬迁旧住宅区26片,共150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消灭了棚户区,使5万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拆除了1000多根烟囱,新植45万株树木,市民一年享有320个好天气。2006年,铁西区在劳动公园开辟了劳模大道,兴建了全省首座劳模浮雕,展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沈阳涌现出的20多位杰出工人代表。2007年,建设了全国首幢劳模新居,政府以成本价使近百名市级以上劳模喜迁新居。
铁西区文体局负责人说,“铁西区孜孜不倦地挖掘工业文化遗产,就是让工人阶级的无私奉献精神薪火相传。”
工业文化保护持续拓展
一个钢包、一口水井、一个车间、一个工厂,这些再平常不过的词汇,如今在铁西将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件件展示沈阳经典“工业元素”的标本。
“工业遗产再丰富也经不起破坏。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铁西丰富的工业遗产最终也会消失”,一位沈企老总如是说。伴随着铁西大规模拆迁改造的结束,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工业遗存的保护和利用价值,同时正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此项工作。据了解,在企业的帮助下,铁西区将在北方重工沈重集团内寻找到当年炼出共和国第一炉钢的钢包保存下来,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建厂时开挖的第一口井保存下来,将沈阳红梅味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要整体保留下来,进行原址企业介绍……
在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上,铁西区从总体规划上加以研究保护和利用工人遗产。2008年4月,经区政府研究已与购买北方重工地块的房地产开发商商定,将对第一口炼钢包加以装饰,融入房产开发中,成为一道亮点;将雪花啤酒有限公司的第一口井与该地的绿地建设统一规划,建设包含该井在内的主题公园;此外,对沈阳机床一厂、沈阳鼓风机集团、低压开关厂、桥梁厂的遗址上设立遗址标牌,让更多的人们,了解沈阳,了解工业文化,记住那光辉灿烂的日子。
沈阳建筑大学陈伯超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方发达国家对工业遗产的认识突破了‘时间标准’,及时地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设施和建筑确定为‘工业遗产’,这一点铁西的做法已经与之接近”。
工业文化成为创意产业的支点
2008年5月,辽宁尊荣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全新捷豹XF沈阳上市鉴赏会与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沈阳——首尔——慕尼黑首航庆典仪式分别在铸造博物馆成功举办,开启了铁西区铸造博物馆进入商业会展业的标志。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铁西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确立了以和谐促发展、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依托工业文化场馆,不断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布局,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内涵,提高文化创意产业水平,把铁西打造成具有特色、洋溢人文气息、充满现代活力的并具有一定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促进文化强区建设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
重点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业。以完善现有工业旅游场馆的基础建设为基础,利用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蒸汽机车博物馆等场馆,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业。延伸工业旅游资源,扩大工业旅游范畴,将现代化工业元素融入到工业文化旅游中,形成“食、住、行、游、购、娱”的一体化服务,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工业文化旅游目的地。
重点建设铸造博物馆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利用铸造博物馆文化资源、场地资源及各种有利条件,发展会展、服装研发、创意设计等产业项目。并以此为中心,发挥工人村生活馆、工人会堂、区文化馆剧场、体育场馆等的娱乐功能,引入时装表演、文艺演出等业态,发展酒吧、咖啡吧等特色文化娱乐服务,壮大文化娱乐产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模式。
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目的,目前,铁西区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在铸造博物馆等场地先后开展第二届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分会场铁西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第四届辽宁服装时尚文化节、文化创意市集等一系列商业会展活动和“文化集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下一步,计划投资900万元,对铸造博物馆、工人村生活馆进行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基础条件,同时进一步丰富工人村生活馆的展览内容,不断扩大铁西工业文化旅游的影响。
联系人:赵九魁
电话:25878037
相关报道:铁西区文体场馆简介
(东北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