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公园又称“福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的陵墓。与沈阳市的昭陵、新宾县永陵合称“关外三陵”、“盛京三陵”。
东陵公园始建于公元1629年(天聪三年),到公元1651年基本建成。后经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年间的多次修建,形成了目前规模宏大、设施完备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距今已有三百六十余年历史。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大清建国,定陵号为“福陵”,1929年被当时奉天当局辟福陵为东陵公园,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陵公园地处于沈阳市东郊二十里的天柱山上,整个占地面积为557.3公顷,其中陵寝占地为19公顷,整座陵墓背倚天柱山,前临浑河,自南而北地势渐高,山形迤逦、万松参天、众山腑伏、百水回环、层楼朱壁、金瓦生辉、建筑宏伟、气势威严、幽静肃穆、古色苍然,其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邃人文景观早已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垂青。福陵建筑格局因山势形成前低后高之势,南北狭长,从南向北可划分为三部分:大红门外区、神道区、方城、宝城区。
【 清福陵全景图 】
大红门外区: 陵园围绕以红墙,中为正红门。它是陵寝总门户,三间歇山式琉璃顶建筑,门的两侧各有一座琉璃影壁。门前东西两侧各有下马碑四座,上面的碑文用汉、满、蒙、回、藏五种文字雕刻而成。这是清代前来祭祀的官员们“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标志。正红门两侧还各有一个雕造坚固的石牌坊,牌楼四柱三间三楼.每根石柱由四截组成,立柱顶端有一圆形莲花座,上面雕有石吼一只。正中明间坊心用满蒙汉刻有文字“往来人等至此下马,如违,定依法处”等字样,及仙人献宝、祥云、海水等图案。正红门前的两旁还有两个石雕的华表、一对石狮子左右各一。
神道区:进入红门是三条笔直的石铺甬道叫做“神道”,垂直北上。神道正中与红门相对的这条道叫“神路”,一切建筑皆以轴线左右对称布局排列,其两侧的设有擎天柱、石狮、石马、石骆驼、石象生等分立于苍松翠柏之间,“神路”北端连接福陵主体建筑的斜坡上修建了一百零八级台阶,俗称“一百单八蹬”,这在所有明清皇陵中独一无二的.同时也给福陵的历史罩上一道神秘的光环。一百单八蹬两端建有神桥,用来保护陵寝免受雨水侵蚀。由一百单八蹬拾级而上,便是神功圣德碑碑亭,碑亭呈正方形,九脊重檐歇山式,飞檐斗拱,在亭内正中立有“大清神功圣德碑”的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合壁刻写的颂扬了大祖努尔哈赤为大清国创业的丰功伟绩。
方城、宝城区:这部分建筑是福陵整体建筑的核心,从隆思门到宝城其中有隆思殿、东西配殿、焚帛亭,二柱门、石祭台、明楼、月牙城、宝城等建筑群。居方城中央的隆思殿是举行祭祀的重要场所;东配殿是存祝版和制帛的地方;西配殿是喇嘛们诵经作法超度亡灵的“道场”;月牙城它形如一弯新月,故而得名,它是清代陵寝的一大特点; 宝城中间是一座高大的圆丘叫宝鼎,它是福陵的心脏,大清君主努尔哈赤及孝慈高皇后叶赫纳喇氏即长眠于此。
此外,陵寝周围还生长着数以千计的百年古松,它们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从远处望去以其常青绿色将福陵装点成一片“松涛罩海”,金瓦红墙的建筑变成了福陵又一特色景观。
建国以来,历经百年苍桑的东陵公园,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维护.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还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陵区附近修建多处景区、景点,如,“龙滩垂钓”、“森林浴场”,“杏林春晓”、“芳草云天”、“龙尾观溪”、“御泉”、“妃子松”、“神龟”、“义犬救主”等等。今天的东陵公园已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物、园林风光、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中心, 以其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秀美的园林山色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人观光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