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寄希望于监管
近7成人盼加大惩戒违法力度
“要想彻底安全,只能不吃。”龚丽告诉记者,她的朋友顾媛就是“食品安全恐慌者”,“她怀孕的时候要从南方老家每十天寄一回肉蛋,一直坚持了一年多”。
虽然对于顾媛的做法有些不赞同,但龚丽也承认,要想企业良心发现自觉守法有点类似于“痴人说梦”。
“许多食品出问题,就在监管部门的眼皮子底下,有的还持续了好几年。”一位不愿具名的食品业权威人士告诉记者,纵观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工商局、质监局、农业局、卫生局等多个部门,但近年来一次次食品安全事件仍在发生,“这足以使民众有理由质疑监管的不力”。
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公众对政府日常检查、监督力度判断不一,有31.28%的被调查公众认为政府日常检查、监督力度很强或者一般,而有37.06%的公众认为日常检查、监督力度很弱。
对此,蓝皮书分析认为,公众对食品安全日常监督、检查力度的判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公众对食品安全程度高低的主观感受决定了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力度的判断。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公众将保障食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监管部门应合理调整监管资源配置,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事实上,根据蓝皮书显示,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截至同年9月,全国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352.5万余人次,检查相关生产经营单位669.3万余户次,取缔、关闭各类违规违法企业5000余家,行政处罚立案18万余起,移送司法机关435起。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
但对于政府惩戒食品违法行为力度,在此次调查中,仍有66.21%的公众选择了“比较弱”或者“亟待加强”,而认为很强的比例较低,仅占3.16%。
蓝皮书认为,食品安全事件被监管部门处置得以解决后,未能及时构建起监管机制,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及时总结食品安全事件本身及处置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填补制度漏洞,杜绝就事论事的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模式,以建立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当前,在食品生产经营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
2011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
从2011年4月至9月,全国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共取缔、关闭各类违规违法企业5000余家,行政处罚立案18万余起,移送司法机关435起。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食品非法添加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00余名。本报记者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