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她如何历尽艰辛培育出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
张教授:有需要就做,困难我也得上。
从无到有开展试管婴儿试验,她经受了怎样的挑战?
张教授:还是说你们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着干。
中国大陆试管婴儿技术经历了怎样20年的发展?
《面对面》董倩专访生殖医学专家张丽珠,正在播出。
主持人导语
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站在国家的层面上来说,如果能够少生优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家,也有6%到8%的育龄父母他们患有不孕不育症,对他们来说,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孩子是毕生的心愿,20年前,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了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他的诞生让很多这样的父母看到了希望,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很多不理解也都纷纷指向了试管婴儿的培育者张丽珠教授,对于张教授来说,她又是如何经历面对这一切的呢?
人物介绍
人物介绍:
张丽珠,87岁
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培育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名誉主任
[字幕:2008年2月25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庆祝活动现场)
这是一场特殊的庆祝宴会,这些可爱的孩子有着共同的身世,他们都是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在他们中间,一位年轻女孩子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我国大陆的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
(新旧照片加婴儿啼哭声过渡)
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产房里,刚刚降临世间的小萌珠发出了她的第一声的啼哭,宣告了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而她的培育者就是当时北医三院妇产科主任张丽珠。
董倩:这个小姑娘的名字是谁起的?
张教授:是他们自己取的,反正就是说萌,是萌芽,第一例,珠,就是对张丽珠的感谢。
董倩:里面有一个您的字,珠?
张教授:对,有一个珠。
董倩:自从这个小孩出生一直到现在,您怎么关注他?
张教授:他们家里特别按了电话,主要就是为了说,为了和我通电话,/我就怕她们农村人到了岁数,18岁,结婚什么的,我就特别的鼓励她,我说你要好好的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最好,所以她后来考上大学特别高兴,立刻就告诉我,/知道她也考上大学了,我觉得心里挺高兴,特别高兴。
时至今日,郑萌珠已经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成了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为了庆祝20岁的生日,她特意来到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这个最初培育她出生的地方,见到了培育她出生的张丽珠教授。
张丽珠教授与试管婴儿结缘,是在20多年前,她听说了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诞生的消息。
董倩:当时是怎么知道的这个消息?
张教授:张教授:这个消息其实很重要,1978年7月25号在剑桥,英国的剑桥诞生第一例。那个时候我正好1980年/出国去做一些跟这个妇女代表团,还有这个第二届世界妇女会我去参加了, /出国之后,那时候在外国,正是热门,大家都是比如到瑞典到什么地方,他们都在搞,都在搞试管婴儿。/00:07:03就听到了这个消息,不过对这个不感兴趣。
董倩:那张教授,作为一名妇产科的医生,这个试管婴儿在当时世界上也算是一个非常新的新鲜事物,您为什么不感兴趣呢?
张教授:计划生育主要是说,怎么避孕。那个时候就是最主要的避孕还有这个做人工流产是那个时候中国做的最多的,所以当时我对试管婴儿并不感兴趣。
董倩:您什么时候开始对试管婴儿这个东西感兴趣了?
张教授:所谓感兴趣不感兴趣主要是看我们的病人需要,因为我作为一个临床医生,总是根据病人的需要,那么到了1982年左右就发现很多的月经不调的来找我,而她们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她们不育的问题,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对这个不育症觉得应当注意起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计划生育开始被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倡导少生优生的背景下,“试管婴儿”这样的辅助生殖技术很难被接受。然而面对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痛楚,多年从事妇产科工作的张丽珠决定迎难而上。
董倩:什么时候开始就决定要在试管婴儿方面开始自己的研究了?
张教授:到了1982年的时候,我给人家治疗月经病的时候,我就发现病人来这儿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他们不育问题,所以我就开始对不育症进行一些调查,那么发现这些除了有月经不调之外,最主要的在女方的就是输卵管不通,那么对于这些输卵管不通的病人,我又开始做一些观察,做一些调查,也就发现我们当时收的病人都是这个由于结核病,像南方不一定一样,可是在北方我接触的病人还有东北来的病人,比较寒冷的地方,他们输卵管不通主要是结核引起,当时我就检查输卵管不通的原因,就发现她盆腔里都是粘涟,那么当时治疗不育症的输卵管不通,主要就是给卵取出来,来体外培养,然后形成胚胎再输到子宫腔里去,就是当时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
张丽珠所提到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也就是试管婴儿技术,这项技术是将精子和卵子取出,在体外完成受精和胚胎的早期发育,然后将早期胚胎放回母亲子宫内,使其继续发育,直至分娩的全过程。
董倩:您的第一位病人是怎么找到的?
张教授:我不需要去找,他们主动会来找我,很多不育症的病人来找我。那么我就告诉他们,我可以试试这个办法。
董倩:您可以告诉我,关于您选择的第一例病人的一些详细的情况吗?
张教授:现在我说不清楚了,当时我们对这个工作追踪的不够,所以很多的人不是拿真是的名字来的。就是很多病人的其中一个,就是明显的就是输卵管不通,也是结核引起的,年龄在30岁以下。
董倩:那您怎么说服她呢,我将给你做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术?
张教授:那个时候,就是跟她说明你是什么病,我可以找一些办法来治疗,可是这个办法我们还没有得到成功的例子,所以这些事儿都告诉她。
董倩:您会跟这个病人提起,您要进行的叫做试管婴儿的实验和手术吗?
张教授:也不说试管婴儿,我就说卵取出来,体外受精,我就告诉男方的精液应当好,然后在外边形成胚胎,过了几天再给你返回到子宫腔里去,我是这么解释的。
董倩:我不知道您当时是不是故意的把试管婴儿这几个字不直接跟患者说?
张教授:因为这个名字技术性太强了,很多的人都需要解释,以为从试管里出来的。
董倩:那仅仅是因为技术性强吗,还是说怕这个词说出来之后,/就是怕整个社会还不大接受?
张教授:社会就是不能接受。/所以当时/传出去说我做试管婴儿,人家就说干吗还要做试管婴儿,中国人口这么多,觉得我们根本不应当去做这个,根本不应当治疗不育症,还是说你们跟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着干,当时我就翻开来一看,这里有这么一条,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少生优生,治疗不育症,所以我们符合规定的,我并没有违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除了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之外,“试管婴儿”技术当时在我国大陆完全是一片空白,这项研究对于张丽珠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董倩:那技术上的条件都具备吗?
张教授:我觉得我做过很多的大手术,敢于负责任,敢于担风险,所以我在做试管婴儿,主要是我得慢慢的累计经验,我觉得不是说不能成功,人家都做成了,我肯定,当然我觉得有外国的先例,他做成了,那我觉得我们完全也可能做成。
董倩:在这方面是没有先例可寻的,另外您自己也没有学过?
张教授:对,我觉得没有什么不敢做,我就是说,我要克服困难,我觉得很多事,我们都需要克服困难,现成的拿着做,我觉得我不是那样的人,我觉得有需要就做,困难我也得上,越是困难越得上,为了病人的需要,我就满足病人的需要,因为我是一个临床医生。
张丽珠的临床医生生涯是从40多年前开始的,1944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博士毕业后,张丽珠选择了妇产科医生的工作。后来她又出国留学深造,获得了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文凭。也正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她日后成为了我国生殖医学领域里程碑式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