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萌珠和张丽珠教授合影。她们身旁的巨幅照片,是20年前张丽珠怀抱郑萌珠的情形。
昨日,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中白衣者),和她的“医生妈妈”张丽珠教授一起吹灭20岁的生日蜡烛。
昨天下午,20岁的郑萌珠倚在87岁的张丽珠教授身边。这一小一老的微笑,就像20年前,67岁的张丽珠抱着襁褓里的小萌珠时绽露的笑容一样,充满了喜悦和欣慰。
昨天,来自全国的11名试管婴儿齐聚在京城,庆祝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20周岁,同时看望带给他们生命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专家,他们的“妈妈”们。
1988年3月10日,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在北医三院出生,十几天后她将满20周岁。此次,郑萌珠特意回到出生地北京,看望培育她生命的“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另外10名到场的试管婴儿中,年龄最小的尚不足1岁。
当年婴儿重返实验室
出生20年后首次进入当年孕育自己的实验室,看到显微镜下的卵细胞、精子细胞和营养液,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连连感慨“神奇”和“医生妈妈不容易”。
在她身旁,87岁的张丽珠老人,则被孩子的一颦一笑牵回到20年前,她和同行在病床和实验室之间无数次奔波,寻找可能在试管中孕育出生命的那4年。
1984年,卫生部在“七五”攻关课题中立项“优生-早期胚胎的保护、保存和发育”,资助试管婴儿技术在中国治疗“输卵管不通”妇女不孕症的临床探索。
“采卵针”在钟表店打磨
作为课题负责人,时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的张丽珠,在协和医院何萃华教授,以及湖南医科大学遗传中心的配合下,自己从国外买“采卵针”、买试管、买营养液,带回北京,说服那些到医院求诊的不孕患者,在治疗盆腔疾病的手术中,从卵泡中取出可能蕴藏着卵细胞的液体,装进试管瓶。
“揣在怀里,从妇产科一路小跑穿过当时北大医学院的操场,跑到组织胚胎学的试验室里,在显微镜下找卵细胞。”20年前,中国妇产科的临床医生都还不知道卵细胞的具体形态,为了节省不多的几根“采卵针”,张丽珠记得,针头钝了,她就把针带到钟表店打磨,最后,“针上的螺纹都磨没了。”
“医生妈妈”亲自接生
经过4年的反复试验,张丽珠终于从郑萌珠的母亲,当时已经39岁的郑桂珍的卵巢中获取了卵细胞,并将其放进装有精子细胞的试管中,成功培育受精,发展成具有生命活力的胚胎,随后又植入郑桂珍的子宫中,顺利地10月怀胎———1988年3月10日,张丽珠亲自为郑桂珍接生,当粉色的小生命呱呱坠地时,张丽珠久久抱着这个来之不易的小姑娘,“就像是自己孕育的生命一样”。
昨天,郑萌珠为87岁的张丽珠“妈妈”,以及所有为试管婴儿技术完善而工作的医生唱起了《怒放的生命》。看着当年出生室只有3900克重的小女婴,如今已经长成了爱说爱笑爱唱的大学生,张丽珠也笑了,她说:“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我坚持要做试管婴儿,认为有悖自然规律和计划生育的国策,可今天能看到孩子这么健康可爱,我觉得当年的辛苦是值得的。”
去年一年,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完成3800个试管婴儿治疗周期,成功率达到25%。按此计算,每年有900多名健康的试管婴儿在该院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