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铁在高峰时段,设置了女性专用车厢
地铁,往往是城市客流量最密集的地方之一。仅北京,每天就有400多万人在此流动。而在日本东京,更有750万人每天在地铁进出。
有人这样形容高峰时的地铁:你会看到成百上千的人像追罪犯一样赶地铁;你会发现,身体和身体是完全的亲密接触,男女老幼跟你肩并肩,腿挨腿,你甚至要呼吸着别人的呼吸……
拥挤的环境无疑会对人们身心造成很大影响。日前,通过调查显示,在2001名被调查者中,97.42%的人认为拥挤的地铁存在健康隐患。正因为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在想方设法,改善地铁环境。
全球地铁都拥挤不堪
196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在北京建成通车。此后的30多年来,地铁迅速成为不少老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北京为例,2006年,地铁线路占整个交通线路的1%,却承担了公交运量的11.1%。
本报调查显示,每天在地铁上的时间在30分钟到1小时的乘客占36.13%,2.85%的人超过了2小时。在“你所在城市地铁主要有哪些问题”一项中,高峰时拥挤(37.93%)列榜首。记者从北京市地铁营运公司了解到,自2007年5号线开通和实行2元低票价以来,地铁日客流量明显增加,目前已近400 万人次;上海地铁日客流量也已达290万人次……
6月16日早7点,恰逢周一早高峰,记者来到北京四惠地铁站。还没进候车大厅,从楼梯往下一看,黑压压全是人头。某外企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坐地铁没有风吹日晒雨淋,不会堵车,还是很方便的。但赶上早晚高峰,可就受罪了。“我们常开玩笑说,等车时,只要站在最前排就行,上车的事情交给后面人解决,有时还没迈脚,就被挤上去了。”旁边一位女孩附和道:“车厢里人靠人,姿态各异,简直像超市里打包卖的金针菇。”建国门站维持秩序的保安称,每天上下班时间是他们最累的时候,得不停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经常是门一开,还没上人呢,先掉下几个来!”
与北京地铁一号线相比,2007年10月份开通的五号线则舒适得多。记者注意到,五号线车厢容量更大;三向扶手竖杆便于更多人扶握,每个门口都配备了专门靠背,供站立的乘客舒适乘车;车厢内不但夏有空调,冬有加热器,所有地下站还能做到恒温、恒湿,强大的通风系统让空气清新了许多。
日本地铁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地铁,年客流量达28.19亿人次。高峰时段,其拥挤程度让人生畏。每次车一到站,就会有戴着手套,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在后面推着乘客挤上车。有人甚至戏谑地说:“日本人的一生都是拥挤的,生前挤地铁,身后挤棺材。”
英国伦敦的地铁承担了全市45%的公交客运量,地铁里自然拥挤不堪。座位满了,人们就只能侧着身子挤在对面坐着的人的膝盖之间。由于这种“亲密接触”在英国人看来不太“体面”,因此,很多人宁愿站在车门口,也不愿走到狭窄的车厢深处。
拥挤衍生几大问题
地铁的拥挤让人无可奈何,与此同时衍生的环境问题更给健康增添了隐患。调查中,仅次于“拥挤”的问题是“通风不好”,其余依次为太过憋闷(28.79%)、厕所少(13.26%)、车扶手脏(16.67%)。在由此导致的健康问题中, 29.83%的人认为通风不好,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27.8%的人觉得在车厢内呆久了,容易头晕恶心、腰酸背痛、疲劳乏力;27.14%的人觉得扶手不卫生,易导致一些传染病交叉感染。采访中,专家纷纷表示,拥挤的地铁的确可能带来以下健康问题:
车厢内空气流通差,易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恐怕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感受:高峰期时,一进车厢,人味、汗味扑鼻而来,有些较旧的车辆,一年四季头顶上都是呼呼作响的风扇,吹得着的地方没觉得多凉快,吹不着的地方更几乎令人窒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告诉记者,地铁人多、封闭,仅通过空调调节温湿度,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尤其在春天呼吸道等传染病流行季节,易感染流感、流脑等。
公共扶手消毒不彻底,容易造成消化道传染。采访中,有乘客抱怨: “每次摸到扶手总觉得上面黏糊糊的,回家得洗好几遍手,我有同事还专门准备了白手套坐车用。”据了解,我国有具体消毒标准的饭店、浴池等28个行业里,公交系统并没有纳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工作人员说,公交系统的候车室、车厢等在法规上是属公共场所管理范围,但由于历史原因,在行政上从没规划到卫生防疫站的管理范围,实际上,公交系统的卫生除了公交公司自己,是没有相关部门管的。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小川表示,公共扶手是接触人群最“杂”、最频繁的媒介,自然成了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渠道。这类疾病传播几率不大,但如果在公共场所接触了虫卵,再用被污染的手吃东西,感染概率就很高了。以痢疾杆菌为例,在地铁这种避光、相对潮湿环境中,存活时间能达几个小时,如果在此期间,有人触摸到带有致病菌的扶手等,可能被传染。
车轮摩擦的微粒污染,会增加患癌几率。瑞典医学教授哈恩·卡尔森表示,车轮摩擦产生的铁、沥青等有害微粒,每年会造成5000多人死亡。其中,铁微粒更增加了患癌几率。哈恩表示,只要保持空气流通,这些有害微粒完全能减少。我国也有研究指出,一些大型城市地铁空气中二氧化硫、粉尘含量偏高,车站细菌总超标率则达16.67%。
噪音污染。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卫生署噪音指导标准规定,普通人在噪音超过16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停留30秒钟,不利于保护听力。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罗宾·葛森教授指出,纽约地铁每10个站台中就有一个站台的噪音超过100分贝。“为不受周围噪音打扰,人们往往喜欢带着耳机听音乐,但耳机音量常介于85—90分贝,对听力伤害很大。”
厕所较少。地铁站内如厕难是很多乘客反映的问题。但广东省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研究所的《地铁卫生学预评价报告》表明,卫生间如建在密闭的地铁站台内,所产生的气味、微生物污染易进入整体空气循环系统,对空气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他们建议把卫生间建在主要的换乘站、车站进出口附近。
心理影响。调查显示,55.42%的人在拥挤的地铁中有点儿不耐烦,35.78%的人极其烦躁,仅8.8%的人心理没受到什么影响。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医生赵晨滨告诉记者,拥挤的地铁一定会影响心理健康。人处于拥挤、空气流通不畅的环境中,往往会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相当于一部分人感到愤怒和无助。也因此,常处在高密度环境下的人,血压可能偏高,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肾上腺分泌提高。一般来说,男性的消极情绪比女性更明显。
各国改善地铁环境有高招
地铁环境中的种种健康隐患,同样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重视。北京近年来的地铁环境不但有了很大改善,还渗透着人文关怀。在北京地铁五号线车厢内,随处都可看到人性化的细节,比如,车站内到处贴有易识别的安全标识;车厢内铺设的是橡胶材质的防滑地面;显示屏播出了列车到站倒计时时间;换乘通道采用国际化标准,增加水平自动扶梯,缩短换乘时间。
“其实,无论从车站、车厢设计,还是安全方面,我国地铁都不比国外差。”原北京市交管局副局长段里仁告诉记者,国外地铁已发展了近150年,而我们还不到40年,拥堵是各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政府已认识到这是公益性事业了,我们应更关注它的发展,不要一味挑剔。”
记者了解到,各国在缓解地铁拥堵方面有着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妙招。
日本东京是全球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这座城市里有着20多条地铁线路。为缓解人多拥挤,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上下班高峰时,地铁工作人员会把车厢里的座椅折起来,以腾出更多空间供人站立。东京银座车站有3 条地铁交叉,33个出入口,做到了很好的分流。此外,为了避免由于人多拥挤,导致女士们遭受非礼,日本地铁专门在上班高峰时期设置了女性专用车厢。
伦敦是全球首座拥有客运地铁的城市。前些年,“脏、乱”是该市地铁给人的第一印象。由于只有部分站台有垃圾桶,车内又没有扔垃圾的地方,因此很多人随手把垃圾丢在座位后面。由于地铁建设高峰在上世纪30年代,并未考虑到装空调的需要,因此,2006年夏天,伦敦地铁温度曾高达47摄氏度。这几年,交通局一直努力改变伦敦地铁环境。如计划在所有线路引进程控信号系统;尝试在部分线路实现无线通讯信号覆盖;争取在2020年让100个站台实现残疾人无障碍通行。
美国华盛顿则灵活定票价。上下班高峰时间的票价要比正常票价高出1/3左右,以此来引导那些没有急事的人出门乘地铁时错开高峰时段。
俄罗斯莫斯科地铁为解决拥堵,绝大多数地铁出口都是电梯。拥堵时,电梯采用上行制;等所有乘客出站后,再改为下行制。这种极具特色的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疏散了客流量。
匈牙利布达佩斯则按天来调整发车频率,工作日与休息日的发车时间及频率有很大区别,一天当中,各个时段发车频率也有所不同。如每天上下班高峰时间,地铁是每2分钟左右就有一趟;晚上8时以后等车时间则为15—30分钟。
如何应对地铁环境问题
然而,正如段里仁所说,地铁等公共交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现阶段,老百姓乘地铁时,不妨先学会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1. 春、秋季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乘地铁时务必戴口罩,避免将病菌传给他人。2.健康人群从地铁出来后,最好在室外呼吸会儿新鲜空气。3.接触过扶手、坐椅后,不要乱摸身上其他部位,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只要用肥皂反复洗3次,乙肝、甲肝等病菌就可基本去除。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最好不要在上下班高峰乘坐地铁,因为地铁内人多拥挤、空气内含氧量低,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发作。5.中日友好医院医务部主任苏伯固称,夏季温度高,拥挤的公共场合更容易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减少供给大脑和心脏的血液,导致大脑缺氧。因此,乘地铁前要吃早饭;最好备一瓶含糖饮料或带几块糖;适时增减衣服。进地铁后,如果觉得热就脱掉外套。6.心理上,赵晨滨提醒,在不得不面对拥挤环境时,不妨适当转移注意力,动脑子总结今天要做的事或做些未来打算;做些腹式深呼吸,可降低焦虑强度,呼吸频率在每分钟4—5次即可;如果和同伴在一起,不妨多做些交流。
专家们最后指出,打造舒适、清新的地铁环境是政府义不容辞的工作,但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维护。(田野 李亚丽 邓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