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矿产估值是相当复杂和专业的,只有具有专业资质的中介机构和人员,才有资格对矿产进行评估;估值是高是低,外行人很难根据一纸粗糙的公告辨别出来。以吉林制药(12.75,0.00,0.00%,吧)为例,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有什么区别?数种资源中哪个才是钾肥生产必需的?评估必需经过哪些环节?需要哪些文件和方案?本报记者在一系列的追踪报道中,无不是在采访诸多专家、中介机构后,才有较深的了解。
然而,一般投资者哪有实地考察矿产的能力?于是,对于矿产的“价值”,只好根据上市公司的公告“听风便是雨”。
于是,媒体有责任站出来帮助投资者发问、质疑相关公告,而这些怀疑的声音,也不幸渐为上述股票或停牌或惨跌的事实所证实。
更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实可能还会继续发生;幸运的是,监管层已经开始行动起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追踪报道全程回顾
7月16日 吉林制药变身钾肥股 有望批发千万富翁
7月18日 大非解禁前 吉林制药飞来蹊跷钾肥资产
7月19日 滨地钾肥两股东一失足一“变脸”
7月22日 重组前买吉林制药 钱尧志疑是知情人
7月23日 重组大戏频出 谨防鱼目混珠
7月24日 吉林制药重组陷阱:滨地无法量产钾肥
7月26日 吉药重组评估机构:72亿报告我们没盖章
7月29日 吉药重组两度“画饼”张守斌套现图谋昭然若揭
7月30日 研究员:滨地目前未达30万吨产能
8月2日 矿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