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日起,全国规模最大、被骗人数最多、涉案资金最高,也是全国第一个正式立案的哈尔滨联创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哈联创”)非法原始股交易一案,在哈尔滨市宾县法院举行“马拉松”式开庭。
之前,中国证监会与当地证监局经过深入调查,移交当地公安机关要求追究刑事责任。
但是,涉案公司在法院开庭的前后,甚至在庭审当中,不断上演闹剧,真相似乎扑朔迷离,究竟是这家公司真属无辜?还是另有依仗?
法庭闹剧
7月2日,在哈联创所在的宾县,记者随机询问的多位当地居民,都表示从未听过在他们生活的县城里还有一家叫做哈联创的“已在美国上市”的“著名公司”。
但正是这样一家在当地无人知晓的“著名公司”,却掀起了一场震惊全国的轩然大波:公司向3424名投资者出售了所谓的在美国上市的“原始股”,庭审证据显示,其价格最低4元/股、最高5.5元/股,绝大多数在4.8-5.2元/股,按每人最少一万股的起购数量计算,涉案资金高达数亿元!
这一起本可按照共同诉讼来处理的案件一开始却以个人诉讼来进行,但在经过几天的开庭后,法院还是因为案情和证据几乎相同而合并审理。
原告代理律师冀艳表示,庭审现场除双方代理人之外,共有五六人旁听,其中包括哈联创公司董事长孙首泉的三弟孙首安、公司“证券部”经理温鹏、一位购买了公司原始股的女股东,还有两个公司女职员。
孙首安坐在临门的最后一排,庭审时频繁进出打电话,表情焦躁,特别是当原告律师向法院提交被骗投资者与孙首安、温鹏的通话录音证据后(孙在录音中承认购买原始股的人数为3424人和认购款“用在公司发展上”等关键问题),其神情更加紧张,立刻走出去打电话。
在庭审当中,哈联创公司要求原告代理律师“转告”原告(被骗投资者),如果再不换成美国股票,以后将永远不能换股,并且还会将他们从“中国风能”(哈联创在未能如约赴美国上市后,声称自己已借壳该公司上市,据其介绍,该公司同属OTCBB市场)的股东名册上划掉。
一个有趣的插曲是,6月26日以第一原告身分参加庭审的一位沈阳被骗投资者向记者介绍,在庭审过程中,哈联创公司“证券部”主任温鹏突然拿出了印有其英文姓名的“中国风能”的美国股票,并且逼问:“如果你三天之内再不换美国股票,我们将不给你换了!”
这位投资者在电话中跟记者苦笑道:“我任何文件都没提供,也没签字,怎么会有我的美国股票呢?”
现场最多的声音,是该公司一再强调其是一个发展前途很好的公司,风能发电是非常有潜力的一个行业,甚至公司方面的代理人曾逼问原告代理律师,“敢不敢到公司看看”。
在庭审记录中,记者还看到哈联创公司提交的主要辩护证据:公司照片两张,声明一份,哈尔滨某报的报道一篇,三份证据用以证明哈联创是一家优质的民营企业;当地高层领导视察公司的照片,董事长个人荣誉证书四份。
庭审旁听的女股东,在庭审之前撤诉并更换了美国股票,同时留在联创公司上班。在庭审休息时,其向法官说明其撤诉的理由,称自己之前不了解公司,但是去公司参观之后,觉得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所以撤诉。这位投资人的表述也被后来接受采访的法官多次提及,并成为其解释在庭审时撤诉的30多名原告的“代表性”理由。
至此,一场围绕着非法发行原始股案件的庭审,被“置换”成了“公司是否真实存在”、“公司是否有发展前景”的辩论。上述接受采访的法官一再建议记者,一定要去看看哈联创公司“是不是真的”,“有没有发展前途”,然后再“客观”地写报道。
意外发现
哈联创公司位于宾县与哈尔滨市之间的宾西经济开发区,距哈市约30多公里。上午10点30分,记者在一个稍显破败脏乱的小集镇的边上找到“哈尔滨联创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大门和厂区显然是刚建好,铝质伸缩门崭新,两座厂房仍在局部施工,还有几个绿化工人在忙碌。
对于记者的突然造访,传达室里穿着印有“警察”字样、酷似警服的制服的公司保安显得戒备心较强,在查看了证件,仔细询问来访事由后,并几经辗转见到了一位自称姓张(音)的董秘,起先以种种记者证件的问题表示不接受采访,之后在记者提供完整手续后,仍被拒绝了。
记者随后致电其董事长张首泉,6次电话都未能得到任何回复。
在等待报社应联创要求传真采访函的过程中,记者向张姓董秘请求参观公司,在要求记者不准进入厂房内部的条件,同时派了一个工作人员“陪同”记者参观。
不允许参观工厂内部已被很多曾考察过公司的投资者证实,公司解释是“保密需要”。外界所有关于厂房内部的情况,全部来源于哈联创公司自己拍摄并公布的照片。
在陪同人员的严密监视下,记者只能随意地“参观”一下这个并不大的院子,但记者悄悄地将相机焦距从两个厂房的窗户和敞开的大门拉了进去,却意外拍摄到了公司宣传和法庭上辩论中完全不一样的奇怪现象。
两个被宣传为“2万平米”(记者曾将照片提供给浙江一厂房布局专家进行专业测算,其认为两个厂房按最大标准估算,也绝不会超过1.2万平米)的厂房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工人,哈联创宣传照片上出现的各种先进机械和生产线,在现实的厂房里却不见踪影,宣传中即将下线的“30米长”的“风电机组叶片”,记者在现场却一无所获,甚至连一条完整的、正在运转的流水线也是难得一见。
第一个厂房的门口,扔着一把笤帚,堆着几块水磨石板,旁边还有一堆还没来得及运走的垃圾。里面偌大的生产车间,孤零零地放着一排钢铁支架,没有一个工人,也没有机器开动的声音,很是冷清;
同样还没有完全建好的第二个厂房,建筑材料和垃圾凌乱地堆放在四周,有一些机床和钢材之类的东西,除了一个看不清在焊何物的工人和两个可能是修建厂房的建筑工人之外,再无他人;在厂房的另一头,一个拿着砂纸在给一根钢筋除锈的妇女坐在门口地上。
周四上午的10点40分左右,是从事大型机械加工生产的生产车间繁忙的时刻,但这样一家正处在“主导产品”马上就要“研制成功”的关键时刻的公司,没有震耳欲聋的噪声,没有热火朝天、赶班加点的工人忙碌的身影。
这里的上午静悄悄。
而正是这两个看不到生产线和工人、还未完工的厂房,成为哈联创在法庭中提供辩护的最主要证据。而同样是这两个厂房,早已在哈联创的过去和“未来”里,给公司创造出了足以令任何一家成熟的大型企业羡慕的“惊人成绩”,在哈联创发给投资者的宣传材料中,如此写道:
2006年,销售收入8亿元:生产风力发电机组100MW,销售收入5.6亿元,叶片200套,销售收入2.4亿元;
2007年,销售收入17亿元:生产风电发电机组400MW,销售收入11亿元,叶片400套,销售收入4.8亿元,50WM风力发电场开始运营,销售收入0.75亿元;
在“未来“的2008年和2009年,公司将分别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55亿元。在更加遥远的2010年,公司在宣传材料中写下如此“豪言壮语”:实现销售收入86亿元,成为风电行业的龙头企业。
而需要说明的是,迄今为止,公司还没有生产出一片上文中所写到的“叶片”, 公司在对投资者宣传中原本“计划”在今年6月份开庭之前下线的第一片“叶片”,却因“种种原因”搁浅,预计“下线”时间延至7月底。那么所谓的“风力发电机组”销售收入从何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