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在信用卡论坛上暗指广发、中信信用卡盈利不实,中小银行称不屑规模战术
“目前有一些银行宣布信用卡业务已盈利,但业内都清楚,如果一个银行信用卡规模达不到3000万,盈利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近日举行的“2008影响中国理财论坛——中国信用卡市场发展前景与展望”上,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吴惠涛的发言耐人寻味。
另一方面,广发、招行以及中信相继宣布信用卡业务盈利,但截至去年,中信及广发行信用卡规模均不足1000万。对此,广东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吕诗枫在同一场合回应:“银行卡是否盈利不能简单地从发卡数量来看!”
大银行以规模取胜
在论坛上,吴惠涛公开表示,一个发卡机构要实现盈利,“活卡”(使用频繁的信用卡)规模要达到1000万。在他看来,如果银行发卡总体规模达不到3000万,盈利的唯一可能就是压缩了很多开支。
在论坛间隙,吴惠涛向记者透露,按照建行目前的信用卡发展势头,到年底有望达到盈利规模。目前建行信用卡业务的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40%~50%的水平。但他同时强调,即使建行信用卡实现盈利,也是建立在总行管理、各分支行网点成本不分摊至信用卡中心的基础之上。
以规模扩张推动业务盈利的观点得到中国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车军的支持,他预计中国信用卡的市场总体规模应在20亿~30亿张,中国市场未来仍有20年高增长。
小银行不屑“卡海”战术
对于靠规模推动业务观点,中小银行显然不认可。
“去年年底,我从香港回到内地工作就觉得很奇怪,内地银行似乎只要‘是个人’都可以发卡。”光大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张旭辉认为,这是目前国内信用卡发展的一大怪现状。
他认为,做信用卡营销,要把信用卡发出去不困难,卡发出后让客户把它用起来才是关键。
“信用卡是一个非计划性的小额信贷金融产品,不能简单从数量去预计市场的未来。”吕诗枫表示,信用卡业务只有清楚界定本行的布局和准确定位客户群,才能做到风险管控和盈利。
深圳发展银行信用卡中心副总经理刘兴国对以规模取胜的战术表示不屑:深发展信用卡发卡量虽然只是某银行的1/10,但其贷款额却达到1/3,即其投入产出比远高于该银行。
对于以规模取胜的模式,张旭辉表示,市场必然有低谷的时候或者发展放缓的时候,到那个时候,信用风险就会大量地显现出来,目前的“跑马圈地”实质是一种竞争的扭曲。
“跑马圈地”仍将继续
实际上,以全球市场为例,无论是以规模还是以细分市场作为发展途径,都是银行信用卡盈利的必须条件,全球范围也有不少赢利模型。
张旭辉认为,国内很多银行发卡超过1000万但仍无法盈利,关键就在于单项产能太低,银行把信用卡当支付工具运作,缺乏产品的差异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社科院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锋表示,信用卡作为典型的规模产业,部分完成了前期投入的大银行,新发卡的边际成本将显著降低。
由此可见,即使在论坛上,光大、民生等银行均呼吁业内能够以一种更健康的姿态参与竞争,但现有这种竞争模式,对发卡规模已到一定程度的银行更有利,无论大小银行,对客户的争夺仍将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