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通胀问题,我们改变不了世界性的通胀局面,我们更改变不了或多或少影响甚或操控国际市场价格的国际力量,硬要凭一己之力改变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结果一定是自取其害。我们只能适应。其实,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不是以高通胀为代价,相比较其他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经济,我国的通胀是控制得最好的。
四、运用财政政策调整需求结构
运用财政政策,调整需求结构,深化改革,强化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是应对通胀的正确选择。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与其强制压制需求,还不如在调整需求结构方面下些功夫。如果不能有效地调整收入和支出的分配和结构,那才是我国经济的最大隐患。
从投资角度看,我们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数据,但可以用上市公司的数据。
数据表明,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性支出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性支出。结论是资本性支出的增长速度与国有股份的比例成正相关。如果我们考虑到如下几个因素:第一,国有持股50%以下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东为相对控股(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支出超过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支出;第二,政府支出中给予非上市国有企业的大量投资没有统计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本性支出中;第三,非上市国有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相对便利;第四,非国有的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资金来源极其困难因而投资金额相对很小。那么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说,中国经济中投资需求的主要增长因素来自于国有企业。要控制投资需求的增长,关键绝对不在控制中小企业的投资需求。如果一项旨在控制投资需求的政策没有控制住国有企业的投资,而是控制了中小企业的投资,那么这项政策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害死很多中小企业。
五、发展政策的标准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创造就业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
中国绝大部分新的就业机会来自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中小企业也是创新和经济活力的主力军。但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成本,而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受害最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中的边缘企业。任何一个紧缩的政策,首先就紧缩到他们头上。缩减银行信贷规模,如果缩减5000亿元,我相信至少4000亿元缩减在中小企业头上,而这4000亿元的就业密集程度是最高的。现在,很多中小企业连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贷款都得不到,他们挣扎于破产的边缘。运气好一些的,借到月息高达、甚至超过5%的民间融资,这显然也是饮鸩止渴。看看长三角的民营经济,看看珠三角的合资企业,看看全中国的中小企业。相反的,大部分的优惠政策,首先不会优惠到他们头上,只有优惠的范围和程度足够大,他们才能够享受得到那么一点点,因为他们是边缘的企业。增加5000亿元贷款,估计有个1000亿元到中小企业就很不错了。要创造足够的就业,要改善民生,就必须要有足够力度的经济扩张政策。除非,我们能够做到在金融信贷和其他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真正把中小企业的发展摆在战略优先的地位。即使在2006年和2007年这样非常有利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融资的绝大部分都给了其实并不缺钱,或者用钱效率低下的国有大型企业,一个大型国有企业一次融资就能够达到500多亿元、600多亿元。要知道,中小企业板所有246家上市公司的首发融资总规模也不过800多亿元。在改善民生,增强经济活力上,难道246家中小企业也没有一两家国有大型央企重要吗?
我们相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的政策一定是支持供给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企业发展、鼓励就业的政策,一定是有利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政策。
六、通胀根源何在
通胀根源在于美国的货币政策,在中国一国范围内,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限的,应负的责任也是有限的,更有效的对策应该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