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资银行加速备战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国内银行也加紧了走出去的步伐。工商银行、民生银行等众多国内银行已把海外战略放在了重要位置。可以预见,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以及内外合作互动的加强,在全球银行业并购的浪潮中,将会出现更多中国银行机构的“弄潮儿”。
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入股美国标准银行、设立更多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等等,中资银行海外布局正向多元化、综合化、深入化的方向迈进。业内人士认为,中资银行在积极走出去的同时,需做好业务方向、目标市场、经营风险和自身声誉等方面的工作,只有整合好新设机构及业务,才能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既有的发展目标。
商业银行加速国际布局
工商银行54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纪录,为国内银行走出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加速海外发展已成为必然。中国银监会监管一部副主任邓智毅认为,在过去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是外资威胁论,许多人认为银行业开放后中国银行将面临崩溃。而现在,投资者争相入股中资银行,这本身就说明大家对中国银行业的信心在持续增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国有银行走出去底气将更足、腰板将更硬。美林证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Greg Fleming也看好中国及亚太市场银行业的发展。他表示,在目前掀起的第二阶段的银行业并购浪潮中,将会有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亚太金融机构以大规模交易或战略投资的方式投资欧美公司。
除了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大型银行,众多股份制银行也纷纷看好海外市场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招商银行人士表示,目前招商银行只在香港和美国设有两家海外代表处,这显然不能满足公司业务急速发展的要求,招行通过各种方式积聚了很多资金,目前正在从事海外机构申设的有关事宜。为减少时间和交易成本,民生银行则采用了入股的方式进入了美国市场。民生银行人士表示,通过入股联合银行不仅能有效的占有既定市场、分享客户资源,更多的还能通过深入合作来提升自身的治理结构,促进业务整合和创新,提高整体竞争力。此前,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曾表示,在明年初完成对标准银行的收购后,工行将从中获得9%—10%的资本回报率,除了收益的提高,工行更注重客户、网络、业务方面的深入和共享,推动整体创新。
双向开放有助于共赢
不过,中国银行机构走出去并不是一帆风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同市场的监管要求、市场风险等因素都成为阻碍国内银行发展海外业务的瓶颈。银监会监管三部副主任段继宁认为,目前外资银行进入的多,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少,这存在几方面原因。首先,我国银行“走出去”一般是为了追随国内的约定客户。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越来越多,自然会大幅带动我们的银行走出去。不过目前只是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无论对银行还是企业而言,这方面的要求还没有很好的体现。另外,为了中资银行走出去,监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从多边贸易角度层次,认为是不符合WTO规则、最惠国待遇的,都会提出来,因此国外很多不同的监管要求也阻碍了国内银行走出去的速度和积极性。段继宁表示,银监会正与这些不符合WTO规则国家的监管当局不断沟通,向他们介绍中资银行的经营、改革情况及监管取得的进步,使他们确信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是有效的、我国金融体系是健康的,只有在双向的开放中,银行业和金融市场才能更加快速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认为,在海外业务扩展上建行将立足自身发展,适时并购其他的原则。外国金融监管部门更应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在业务批准和资格审核上采取双方对等的方式,这样才能加强互动和沟通,实现共赢。
注重业务整合及风险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层面看,国内银行业的外向扩张是一种需要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中国银行机构在确定走出去的战略时必须考虑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是目标市场的选择,目前大多数国内银行海外业务的重心还在东南亚,新兴市场虽然已成为看好的目标,但面临着监管环境和风险不确定的问题,再加上一些文化差异,如何综合权衡便成为银行考虑的重要问题。其次是并购后的深度整合,郭田勇认为,并购不是资产的简单拼凑,在业务整合和人员分配上会涉及很多重要的方面,具体的设计方案还需在实际中不断完善,因此国内银行需做好长期的准备。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中国的银行机构能在海外实施兼并重组等业务的确反映了国内银行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但同欧美国家或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比,我们的差距还是存在的。国内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同时必须练好内功,只有做强自身才能更好地向外发展。他提醒,国内银行海外业务的扩张还需注重自身的商誉,这样有助于自身整体形象的提升和业务水平的深入。
交通银行首家欧洲分行10月22日在法兰克福开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