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接受央视专访
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刚刚结束了他为期四天的中国之行,在访华期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保尔森,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保尔森进行了今年以来的第三次会谈,对于大家关心的人民币汇率问题,中美两国代表也交换了意见。
保尔森:如果人民币能进一步升值则会更好
当然,引发保尔森效应的,并不是保尔森个人,而是中美两国对人民币汇率问题所显示的态度。一周之前,正当保尔森准备第四次来华访问的时候,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以20票赞成1票反对,高票通过了《2007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规定如果一个国家货币的汇率/在被认定为有“根本性偏差”后/未进行重估,可以对该国实施反倾销惩罚。明眼人都看的出来,这项法案实际上正是冲着中国来的,它的通过/既给保尔森的这次中国行带来了压力,也给了他一把向人民币汇率施压的尚方宝剑。
记者:“部长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节目,我们注意到自2005年人民币汇改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7%,这样的幅度是你理想中的水平吗?”
保尔森:“首先我的确承认人民币自2005年7月以来已经升值超过7%,虽然我很高兴看到人民币升值,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人民币的升值再快一点的话会更有利于中国以及全世界的经济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经济力量,而且中国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人民币还并非为市场所驱动的,我知道要实现这一点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但我认为从短期来讲,如果人民币能进一步升值则会更好,如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人民币的升值给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记者:“那您认为究竟什么样的汇率水平是合适的?”
保尔森:“我想对于我来说,对这个问题进行推测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我想我要说的唯一的一点是,如果人民币升值再快一些,我认为这会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使经济发展呈现更为均衡的态势,也可以帮助那些相关经济部门,更有利的去利用监管政策对经济进行管理,更容易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并且可以减少不稳定带来的风险,我再次重申,我知道要使货币以市场为导向需要一些时间,但是从中期来讲,我注意到你们已经在进行改革,人民币也已经有所升值,我真的想了解,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人民币的升值,有没有一些证据可以显示人民币的升值受到了阻碍,我觉得如果中国能够更快的使它的货币反映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这样会更好。”
记者:“请问这样的答案是来自美国政府还是出自您本人?”
保尔森:“我想说的是,美国政府包括我与之打过交道的其他所有国家都认为,应该让货币反映出由市场所驱动的市场价值是比较好的,我想,当然我们也都承认,中国想要达到这一点还是需要时间的,实际上我还是很赞同,你们现在在货币问题上所做的努力的,我只是想说,如果人民币能更好的反映出其所在的市场,这是最符合中国的利益的,因为随着中国的经济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复杂,同时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去管理经济,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人民币升值为企业带来的压力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承认,中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上付出了不少努力,他也同意这样的改革还需要时间,在他看来,如果人民币汇率能够真实反映出人民币的市场价值的话,这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但是,眼下对国内从事出口贸易的很多企业来说,他们感受更多的,还是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压力。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保尔森始终向记者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那就是人民币的升值不会给中国经济带来任何不利的因素,但客观的说,现实情况是,有一些普通的中国企业,已经实实在在地受到了感受到了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影响。
浙江华鸿控股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相框镜框为主的民营企业,他们生产的画框、像框等产品,80%以上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
浙江义乌市华鸿控股集团董事长龚品忠:“半年里面汇率升涨了多少,人民币升值了多少,很可能已经3个点去了,甚至4个点,就等于100万美元的东西,你可能要损失三到四万美元。”
实际上记者调查发现,在浙江、江苏这样的出口大省,基本上所有的出口企业,都承受着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压力。
浙江义乌市梦娜袜业董事长宗谷音:“他本身的获利空间就很少,你获利空间也很少,如果人民币升值,那么他也没有空间了,那么结果就是没有订单了。”
苏州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磊:“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减少了我们的收入,假如再进一步升值的话,可能我们的利润空间会更加的被压缩。”
那么,对于中国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这些现实困境,保尔森又会作何评价呢?
记者:“正如您所说的,中国的确会在某些方面受益于汇改,但不可忽视的是,目前也有大量的受到人民币升值影响的,中国出口型企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部分企业甚至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危险,您对此又作何评价呢?”
保尔森:“如果你要问我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在这里我要说的是,人民币确实是在升值,但我没有看到人民币的升值对中国的经济和出口商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我认为如果货币能够更好的反映经济的基本要素,会带来更高质量的出口,中国现在出口的大部分产品都是低附加值的,都是在中国组装的,产品的零部件都是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的,但是我认为,如果中国经济想进一步发展,想要开发高价值的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摆在你们面前的道路就是让你们的货币真正以市场为导向,而且在过去一年间,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已经提高了,我再次强调,唯一的不同只是时机问题,我早就应该提到这一点了,这里我想说的是,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带来一些好处了,但是如果说升值的速度能够加速的话,会更有利于中国和所有中国人民。”
保尔森反复强调,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他与中国方面存在的唯一分歧就是改革的速度问题,那么对于保尔森所讲的,进一步加速人民币升值将更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中国企业家们又会有怎样的看法呢?
浙江义乌市贝克曼集团龚新翼:“按照美元一年汇率上升3%来说的话,我们每年的出口有2亿5千万左右,这样算起来的话一年就要七、八百万,如果我们不采取一定的措施去规避,那么企业很难承担得了。”
重庆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会员、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我们国家又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我认为最值得欣赏的政策就是,人民币汇率升值,不能一步到位,如果一下子升值20%,中国的企业真要倒下一大片,虽然我们可以换代升级,不是一夜之间能办到的,所以中国政府保护我们,让我们慢慢慢慢,你赶快赶,赶快赶,催我们,然后给我们一定的时间,这个时间锻炼之后,我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
实际上,除了保尔森之外,历任美国财长都在不同场合表示过,希望看到人民币升值,那么汇率究竟有多重要,它又是为何总是被提起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我觉得两句话,第一汇率很重要,第二汇率不是唯一重要,我们说汇率和国内货币等等,就是一个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受制于并决定于实体经济的,国际分工怎么样?劳动力成本怎么样?资源禀赋怎么样?都是很重要的,决定各国关系的因素,美国人夸大了这个因素,每一次他拿这个说事,背后是想交换其他的条件,所以我们中国人对于美国人,对人民币汇率的压力,应该放宽心态,应当认清本质,徐徐应对。”
在人民币汇率改革问题上,中国政府一贯强调,汇改只能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而决不会屈从于外界压力,中国的汇率改革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针对美国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的屡次施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6月1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曾表示:
秦刚:“我们也希望,美方美国国会的议任,能够从战略的高度,能够认识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妥善地处理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的一些摩擦,不要把经贸问题政治化,更不要通过施压的办法来寻求问题的解决。”
在谈到人民币汇率问题时,秦刚表示,中国施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人民币汇率制度,中国已经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进行改革,今后改革的方向是要使人民币汇率更好的反应市场变化的客观规律。
老百姓面临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困难
对我们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太明显的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有专家说,人民币升值已经给中国消费者带来好处,比如,我们可以买到更便宜的外国商品,我们各种资产的价格都在增值,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也有一些中国老百姓因为人民币升值而面临着新的困难。
记者:“您到访中国已经超过七十次了,并且还去过许多农村地区,实际上现阶段有许多农村的老百姓到城里打工,而他们中就有很多人就职于出口型企业,所以人民币的升值已经影响到了他们的收入水平及就业状况,对此您有何评价。”
保尔森:“我想说的是全中国都会从均衡的经济发展中受益,我相信,那些能够更好的反映市场基本要素的货币,能够使货币市场更加强劲,而更加强劲的 资本市场又会提高储蓄的回报率,正像我所说的,会使整个国家更容易实现均衡的,经济发展过去这么多年,我们看到像中国这么巨大复杂的一个经济体,一方面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领域,已经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但另一方面却由于没有相关的货币市场原则而独立于世界其他的主要经济体,这是不常见,也是很难出现的情况,我再次重申,我所说的这些问题和任何一位中国经济领导人要说的都是一致的,现在我们需要谈的只是人民币升值的速度和时机问题。”
半小时观察
从对保尔森的访谈里,我们能感受到一种变化。如果说,以前美国政府最关心中国经济的增长率是多少?那么,现在美国方面会更加关心,中国经济究竟会对全球产生什么影响?当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可能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时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保尔森作为美国财政部长,他的观点无疑代表了美国政府的基本看法。不过,我想就在中美两国政府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国内的很多企业也不能袖手旁观。这些年来,依靠相对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我们拿下了一个个世界第一,“廉价”成了中国商品打开海外市场的敲门砖。但这样的增长,并没有换回来核心技术,也没有占据海外的销售渠道。最有价值的资源仍然在人家手里,我们目前拥有的只是“世界工厂”,还不是“世界市场”。
汇率改革,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生存压力,短期内还无法避免。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会逐步顺应新的环境,自觉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