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民币短期面临贬值压力,但外资“做空”企图难以实现
1、人民币贬值、“热钱”流出的双重压力短期内将持续
欧洲债务危机深化是导致近期美元由弱转强和热钱撤出新兴市场国家的缘起和重要原因。欧债危机目前还没有好转迹象,存在进一步恶化的风险,金融市场动荡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欧元区找到解决危机的出路之前,美元维持强势是大概率事件。而且美国经济在好转,美联储对流动性释放表现节制,而欧元区经济还将继续恶化,欧洲央行已被迫两度降息,美欧经济基本面的相对变化也将对美元走强提供一定支撑。
与美元走强相伴随的全球资金回流美元资产也将持续一段时间。近年来,美国所吸收的海外投资占全球投资总额比重下降。为创造就业和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政府招商引资。2011年6月,奥巴马发布总统令,宣布成立“选择美国”办公室,这是一个横跨23个部委的招商引资办公室,并于10月开始正式启动大规模政府招商引资行动。在全球经济风险加大的情况下,由于美国在制度、市场、资源和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加上政府推出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国际资本和美国本国资本很可能继续回流美国。
美元短期内(半年左右)有望维持强势,国际资本回流美元资产也将随之继续,从而使新兴市场国家持续面临本币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由于中国与美国经济密切相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占据主导,中国短期内也将面临人民币贬值、“热钱”流出的双重压力。
2、人民币贬值预期是暂时的,升值预期是长期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市场也曾有与目前相似的表现:美元走强、国际资本回流美国、香港人民币兑美元NDF报价走低显示存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但这一现象很快随着金融动荡的平息而发生改变。在投资者不再恐慌而恢复理性后,人民币很快又恢复升值预期。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保持稳定和健康发展仍具有很多有利条件,而且我国出口仍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只要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存在贸易顺差,只要还未建立起完全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国际社会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就不会消失。暂时出现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是国际金融动荡的结果,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的稳定增长将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形成长期支持。
3、人民币难以被“做空”,保持“有管理的浮动”有坚强的后盾
首先,我国现行的汇率形成机制并非完全市场化的机制,投机者缺乏“做空”人民币的市场基础。人民币即期汇率和挂牌汇率均围绕中间价在有限范围内小幅波动。而且人民币汇率围绕中间价“浮动”的空间非常窄小。因此,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引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可以有效实现对人民币汇率的“管理”。
其次,我国资本项目还存在较为严格的管制,不存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出逃的制度条件。外汇管制是遏制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有效手段。通过限制外汇买卖和国际结算,对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可强制性地切断国际资本流出路径。从以往经验看,新兴市场国家遭遇货币危机时,最终都会采取临时外汇管制来脱困。正是因为资本项下外汇管制的隔离作用,我国成功躲过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目前,我国资本项下自由兑换仍未放开,资本项下的管制对我国金融稳定和人民币币值稳定继续构成与外界相隔离 “防火墙”。
再次,我国有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货币当局在通过市场化手段应对外资撤出和汇率波动方面有着充足的弹药。当一国可能出现货币危机时,动用本国外汇储备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和维持汇率稳定是常见的市场化手段。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的外汇储备无力抗击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做空”,最终泰铢退出固定汇率制并大幅贬值;而香港由于外汇储备充足,成功抵御了国际炒家对港币的“做空”,捍卫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我国巨额外汇储备为应对“热钱”流出,对抗国际炒家恶意“做空”人民币,防范货币危机提供了有效保障。
4、无需对热钱撤离过于担心,热钱撤离也有积极意义
对于“热钱”问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分析,我国的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在特征表现上不同于新兴经济体的“热钱”:一是主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渠道流动。二是大部分以长期投资方式存续。三是许多套利资金的操作主体是境内机构。可见,流入我国的“热钱”并非“以投机获利为目的,进出容易、快速流动的短期资本”。“热钱”的撤出很难做到迅速和大规模。事实上,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并非来自于“热钱”的变动,而来自国内私人部门在外汇资产和人民币资产间的重新选择,因此,没必要对热钱撤离过度解读并感到恐慌。
而且应该看到,“热钱”的适度流有助于缓解外汇储备过度积累的问题,有利于减少外汇占款投放,有利于缓解输入型通胀压力,也将赋予我国货币政策更大的自主性和操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