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审计署6管齐下堵社保基金漏洞 部分省市社保基金审计已开始 -周五沪指午盘收于4162.97点 "全民炒股"言过其实 基民热情不减 -奥运空气质量将实现五省联保 水利部急调长江清水注入太湖 -教育部将严惩高校"体制外"招生 民办高校招生收费成监察重点
北北合作组织副主席蒋明君: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0 月 1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10月18日欧中国际发展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北合作组织副主席蒋明君先生作了主题演讲。

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值此首届欧中国际发展论坛召开之际,我谨代表联合国城市管理最佳范例指导委员会、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向各位来宾、各位专家致以诚挚的问候,下面我就这次论坛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2000年,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千年峰会上,各国政府首脑一致通过了千年宣言,其中将可持续城市化及保护环境都视为世界发展中无可正义的重点。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城市可持续发展被列为六大发展重点。我们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也包含了从小城镇到大都市之间的联系,以及城镇与其周边的联系,没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可持续化能否取得成功,并成为二十一世纪急需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地区,有效的城市管理与发展以及蜂拥而至的人口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中国、印度等这样人口巨大而又处于不断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的国家而言,更是如此。而在与住房相关的水资源利用和卫生条件来说,我们遇到的挑战是,越来越的国家缺乏安全的饮用水,估计发展中国家有超过10亿的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此外各地的城市不断建造高档住宅、高楼大厦,这又需要大量的耗费水资源。

与此同时,城市贫民却面临着愈发现实而严重的水危机。可以说城市水和卫生危机正严重威胁着贫民的生活标准。例如,在肯尼亚内罗毕的贫困苦居民,他们不得不依靠私人水贩子来获得生活用水。他们每买一升水需要支付的价格往往是北美市民平均水平的5-7倍,这使他们越来越贫困。这种危机也在威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挑战表明,如果快速发展的城市得不到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如果我们不能为我们的人民,特别是城市和农村的穷人提供像样的住房、安全的饮用水和适当的卫生条件这些基本的需求,可持续发展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不容置疑的。但从另一方面讲,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的代价也相当高:水源污染、植被破坏、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等,这些环境灾难不亚于一场小型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如果任期恶化,则愈加严重的俄国必将殃及子孙后代,影响中国乃至人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在今后20-30年内环境问题导致的突出问题还会集中体现出来。如果这些问题能够得到有序缓解和治理,则可望实现今后较长时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在将来可能不得不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去整治环境,这在我们身边的教训已经很深刻了。

二、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的重要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是必须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二是必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三是必须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四是必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的社会,就是生态优化、环境良好、资源节约的社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但在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走传统的发展道路,资源条件、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都不允许。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能只看经济增长速度,不顾结构、质量和效益,要继续针对科教兴国的战略,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能忽视科技教育去追求知识含量低甚至没有知识含量的增长。要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计划生育、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短期的经济增长。

新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在此阶段,更要处理好发展与环保的关系,统筹兼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国民的环境意识明显提高,环保工作显著加强,绿色生产和产品、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逐步兴起,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虽然目前各地环保工作不很平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还经常发生,但环保开始进入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环境与发展内在结合的趋势开始显现。这为我们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推进国际合作,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应该看到,环境问题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解决好中国的环境问题,是对世界经济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解决各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有赖于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广泛传播。当前,加强国际环境合作,推进各国共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第一,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必须与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要把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制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要从各国实际出发,既要考虑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要求,又要考虑其现实可行性和经济社会影响。要尊重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和自身发展状况所选择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既要强调在解决全球和地区性环境问题方面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也要尊重各国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努力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在世界范围内协调发展。

第二,合理分担全球环境保护的责任。当前,全球环境状况,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状况仍在持续恶化。保护环境,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同时应当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发达国家应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发展中国家应将解决环境问题与提高增长质量紧密结合,使环境与发展相互促进和协调。

第三,消除环境技术交流障碍。可持续发展事业依赖于技术进步、信息、生物、能源等领域技术的发展,这对推动资源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与资金的引进同等重要。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应当在促进技术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既要保护知识产权,也要建立合理的转让机制,促进环境相关技术的国际传播与合作。

第四,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扩大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必须建立良好的国际经济和贸易秩序,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甚至取消因环境标准过高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同步发展。发展中国家应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环境也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压力。由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和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自然灾害频发,造成了生命财产重大损失。生态恶化的趋势若不得到及时的遏制,无疑将削弱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制约人类社会长远的发展。

为此,我们要进行深刻的反思,目前造成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长期以来沿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对资源部合理的开发利用,同时,人们对生态安全、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都成为生态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将参与并协调中国解决好环境与发展问题,积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积极应对中国生态安全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来源: 发展门户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