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加坡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获批,中新天津生态城成为国务院批复的首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
日前,国家发改委和天津市政府首次正式对《实施方案》做出说明。按照《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生态城将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绿色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区和绿色思想文化的策源地。
生态城的示范意义何在?从2008年正式开工以来至今,生态城是如何践行绿色发展的,以及今后又将开展哪些工作?本报记者走访了天津生态城,并采访了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编者
回 溯
盐碱荒地上崛起城市绿洲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战略合作项目,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区。2008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合作之初,两国政府签订的规划面积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人,预期用10年~15年的时间基本建设完成。
经过6年的开发建设,昔日的盐碱荒地蜕变成绿意盎然的城市绿洲,道路两侧绿树成荫,住宅小区景观怡人,商业与产业活动也相继启动。
从天津城市中心一路向东,经过彩虹大桥,就到了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6年前,这里是成片的盐碱荒地,如今8平方公里起步区绿意盎然,一栋栋绿色建筑拔地而起。花草相间的生态城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原来就是水质恶化、盐碱覆盖的苍凉荒滩。
中新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崔广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新天津生态城选址区域内的污水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面积约2.56公里。近40年来,污水库一直接纳周边地区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水质严重恶化,生态功能完全丧失。当时参与治理论证的国外专家预言,不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根本不可能让如此污染严重的脏水污垢“脱胎换骨”,而且不耗资数亿元难见成效。
中新生态城的建设者却创造了奇迹,经过3年的治理,在2011年7月彻底完成治污目标,共治理污水215万立方米,底泥385万立方米,并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标准与核心技术,达到国际污染场地治理的领先水平。
生态城是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建设的,是由1/3的盐碱荒滩、1/3的废弃盐田,还有1/3被污染的水面构成的。如今盐碱荒地变了样,积存40多年工业污染的污水库变成了清净湖,盐碱荒滩上有了310多成平方米的绿化景观,探索了一条综合开发利用盐碱荒滩的路径。
污水治理重建生态只是一个局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是生态城打造的三大亮点。目前,已经建设了560万平方米的生态住宅、公共建筑、商业设施、产业园区,绿色建筑比例保持100﹪,绿色建筑建设规模占天津市的50﹪左右。
天津市委常委袁桐利介绍说,经过6年的开发建设,生态城既在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公共设施、产业园区、生态住宅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打造了一系列“看得见的生态”,也在制度、政策、技术、标准、指标方面大胆创新,形成了一系列“看不见的生态”。目前,中新生态城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指标引领下的城市建设路径;初步形成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形成以文化产业、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金融服务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聚集态势;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全面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非传统水利用形成规模,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建立了中新合作、政企分开、市场运作的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
此外,中新天津生态城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生态小区——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模式,并且在城市节能减排和资源利用方面进行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所有住宅全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绝大部分公共建筑采用地热制冷和制热,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20%以上;构建雨水、再生水、淡化海水为主的非传统水资源利用体系,非传统水利用量超过了30%。同时,生态城的垃圾实行了100%的分类,餐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也达到了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