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玛纳斯将万亩耕地还给湿地
通过生态补偿及开展旅游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这里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好,快要赶上二三十年前的水平了!”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护站,玛纳斯县兰州湾镇下八家户村村民张设林指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高兴地说。经过当地多年的生态修复治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正在逐渐恢复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模样。清澈透亮的水面上,白鹭悠闲觅食、野鸭追逐戏水,湖边芦苇荡星罗棋布、郁葱茂密。
湿地被农田挤占
玛纳斯湿地地处天山北坡中段、玛纳斯县中部,湿地面积约68平方公里,是玛纳斯河源头的重要水源涵养和补给地,是北疆地区阻挡沙漠侵袭,防止荒漠化扩大、改善天山北坡生态环境的“绿色屏障”,更是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幸福家园。
1961年,张设林跟随父母迁入玛纳斯湿地边上的下八家户村,那年他只有10岁。至今他还清楚地记得,那时的玛纳斯湿地到处是比人还高的芦苇丛,各种水鸟深藏其中,狐狸、野猪等也频频出没,而在芦苇丛中捡拾鸟蛋则是他童年最大的乐趣。
“那时候,当地村民种地根本用不着打井,挖个大坑或找根管子砸进地里,就能流出水。”张设林说。
玛纳斯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永发是土生土长的玛纳斯人。他回忆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玛纳斯湿地还是水丰草美,夏天到芦苇荡里游泳,水清澈见底。”
在湿地内行走,常常会看到脚下散布着许多早已干枯的河蚌、田螺等扇贝类水生物的残骸,这也印证了脚下这片土地曾是一片广阔水域。
与玛纳斯湿地有过无数次“亲密接触”的张设林,一想到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人们过度开垦围田、超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而导致湿地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他心理极不是滋味。
原标题:玛纳斯将万亩耕地还给湿地
通过生态补偿及开展旅游实现农牧民增收目标
张设林指着眼前的湿地告诉记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越来越多的人像潮水一样涌向一片片芦苇荡,割挖芦苇、围田造地、排水开垦……一片片农田替代了芦苇丛,新开垦的土地上庄稼越长越好,湿地却越来越小,水鸟也越来越少。”
饱尝苦果后的反思
经历最初的收入增长之后,当地人猛然发觉,曾经孕育着无穷乐趣、野趣的“海子”(新疆地方方言,指面积大点的湖)已成遥远的记忆。伴随着湿地水域面积不断萎缩、湿地滩涂干涸草木枯死,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不仅受到很大影响,而且饱尝了生态恶化的苦果。
无论从生态、经济,还是社会、科研等角度来看,玛纳斯湿地既是天山北坡一座巨大的生态屏障,也是天山北坡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更是世界候鸟迁徙“3号线”重要的节点和候鸟栖息地。
如今,玛纳斯县委县政府已清楚认识到,玛纳斯湿地是一片不能失去的湿地。从2011年起,玛纳斯县开始推行“退牧还湿”、“退耕还湿”,逐步归还当初被掠夺的湿地。截至目前,玛纳斯已“退牧还湿”6万多亩,“退耕还湿”1万多亩。
刘允会指着眼前一人多高的芦苇丛说:“以前这里放养着几万头(只)牛羊,秋天时遍地牛粪、羊粪。”
刘允会是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局长,对湿地发展情况乃至一些细节变化了如指掌。他高兴地说:“湿地封育后,湿地内的芦苇、红柳等植物开始疯长起来,若不特意提醒,别说看不到牛粪、羊粪,就连芦苇丛里的围栏都很难发现。”
行走在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里,记者不时会看到零星的大片耕地已是“杂草丛生”,散布在芦苇丛中。而这些都是玛纳斯县通过“退耕还湿”新增的湿地。
刘允会告诉记者,当初玛纳斯县实施“退牧还湿”、“退耕还湿”,都付出很大代价。尤其是“退耕还湿”,一亩地每年要给农民几百元的补偿。为此,财政并不宽裕的玛纳斯县拿出近1亿元的财政资金进行补偿。
此举也引来一些农民甚至是干部的不解和质疑。包括张设林在内的一些农民认为:好好的地,花了钱收回来却不种,白白放在那里长草,这种做法太可笑了。县里不少干部也表示不理解,认为可以将这些地拿出来发展工业、商业,一定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现在反而要往里贴钱,实在想不通。
对此,玛纳斯县县长苏建国明确表示,生态保护是长期效益,我们就是要在发展中给环境“留白”,给人们“留绿”,有时候牺牲一些暂时的经济效益也是值得的。
湿地带来长期效益
近年来,在自治区、昌吉州两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玛纳斯县委一班人始终坚持“两个可持续”的原则,坚持不断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已连续4年实施“退耕还湿”,成效显著。
据了解,2013年玛纳斯县起草的《新疆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保护条例》,已由昌吉回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提请即将在今年7月下旬召开的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有望在年内颁布实施。
“玛纳斯县牺牲短期经济利益,追求长期生态效益的举动就是‘两个可持续’理念的较好体现。”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杜农表示。他介绍说,国家林业局目前正在内地省区试点“退耕还湿”工作,而玛纳斯县已经走在前面,并获得了较好成效。
“现在,湿地公园里的野生植物、动物尤其是鸟类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加,为此,我们加大湿地管护力度,成立专职管护员对湿地公园进行巡查,加大候鸟迁徙期的保护力度,建立了越冬候鸟资料库。每年在湿地公园越冬的候鸟就达数万只。”刘允会说。
湿地面积的增加,环境的改善,让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庭院经济、餐饮、养殖、垂钓等休闲旅游项目的“宝地”。目前,玛纳斯县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湿地生态游、度假休闲游、农家亲情游等旅游品牌。不仅如此,玛纳斯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促进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退耕还湿”的补偿、开展特色旅游等,已使湿地公园周边的2.1万名农牧民实现了年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的目标。
湿地面积在继续扩大。根据规划,今后还将有3万亩耕地实现“退耕还湿”,玛纳斯县为保护湿地的投入也会逐年加大。 (记者杨涛利 通讯员任江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