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遇到严重的环境风险危害,导致各地环境风险管理的压力在不断增大。
作为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科学支撑,生态风险评估是当前环境管理领域中的重点和难点。其主要是评估人为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的不利改变,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最终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全面推进生态风险评估,可以提高环境风险防控水平,降低环境风险事件发生频次和危害,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
生态风险评估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生态风险”是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所承受的风险,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作用的结果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导致生态风险的因素有多种,可能是化学的(如化学物质)、物理的(如土地利用、建筑物建造)、生物的(如外来种、病毒)因素,也可能是自然的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按风险发生与否分为前瞻性和回顾性风险;按风险发生的方式分为突发性和累积型风险。
“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针对潜在的生态风险,利用生物学、毒理学、生态学、环境学、化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采用数学、概率论等风险分析的技术手段来预测、评价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和程度,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措施。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为人类活动提供指导,使风险管理者根据风险程度作出合理的环境保护决策。
生态风险评价主要有3种类型。
一是针对风险源进行的生态风险评价。按照风险源性质可划分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生态风险评价,化学污染物、重金属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风险评价以及复合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源数量可分为单一风险源与多重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
二是针对风险受体的生态风险评价。根据风险受体水平可划分为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评价,按照受体数量可划分为单一受体与多种受体的生态风险评价。
三是针对生态终点发生的尺度进行划分,可划分为湖泊、河流、河口及整个流域的生态风险评价。
生态风险评价是近30年来逐渐兴起并得到发展的一个研究领域。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目前已经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环境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环保局先后发布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和《生态风险评价指南》,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生态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为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开始关注大尺度(流域或更大尺度)的生态风险评价,认识到区域环境特征的重要性,强调区域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状况等是区域风险评估的基础。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虽然做过很多研究性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没有系统地应用于我国的环境管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