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下城区
下城区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在全市生态文明考核评比中,总成绩保持领先。完成4个市级“1250”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广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报道,开展形势多样的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使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共办理建设项目环保审批240件,否决因选址不合适的项目100余个。出动执法人员980人次,检查企业910家次,立案查处8起,责令整改105家;朝晖四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5.63%,全区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发证率为“两个100%”,妥善处理信访166件,处理率100%,满意率98.6%,以铁的手腕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环境权益。
(三)江干区
江干区环保工作以国家级生态区创建为载体,以提升环境质量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江干”建设。一是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核查。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搭建迎检平台、完善各项准备,并于10月份顺利通过环保部技术核查。二是全力推进环境质量改善。推动“双清”和“清水治污”专项行动,实施13条河道改善项目,成功清除4条河道黑臭现象,大农港创建为生态示范河道。组织实施63个截污纳管项目,增加截污量5940立方/日。排查、整治饮用水源周边环境风险。开展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和“无燃煤区”建设工作,落实大气污染联防联治措施。三是全力保障辖区环境安全。加大企业日常监管力度,开展21轮“保群众健康”专项执法;做好固定无证照餐饮场所整治工作;坚持“五重”原则,妥处环境信访;保持重大环境事故和群体性事件零发生。四是努力增强生态环保理念。构建生态环保宣传网络,组织开展主题日宣传活动和基层环保知识培训,扎实推进生态镇、村和绿色细胞工程创建。
(四)拱墅区
深入推进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开展“九大工程”建设,开建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个植物生态科普园,完成后横港河道生态治理主体工程,成为杭州首个生态示范河道。协助完成截污纳管项目56个,纳管改造207家。全面开展大气整治,完成希望饲料等2家企业的“无燃煤区”建设任务,协助推动半电、杭钢、绿盛、扬伦纸业等4家企业的无燃煤区改造。正式启动新一轮整治工作,实现市属以上企业交地5家,完成民生药业、欧文斯科宁等15家市、区企业关停转迁任务。全年空气优良天数(AQI)228天(和睦站点),空气优良率62.64%。运河出入境断面水质主要指标达到Ⅴ类标准。拱墅区政府获得2013年度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奖。
(五)西湖区
西湖区2013年被环保部列为第六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区,正式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工作。编制完成西湖区《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暨建设“美丽西湖”实施意见(2013-2020)》、《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暨建设“美丽西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西湖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顺利完成印染化工行业整治。2013年9月30日3家化工企业实施关停,12月30日杭州三信织造有限公司印染生产工艺实施关停,全面完成整治任务;积极推进“无燃煤区”建设,克服困难,率先完成省市计划要求的24家单位燃煤锅炉的清洁能源改造或关停;推进区内28家加油站油气回收改造;试点13家机关食堂油烟净化设施改造;开展辖区VOCs企业名录梳理与治理试点;完善大气监测网络建设,新增、改进4个监测点位。建立了建筑工地及道路扬尘污染联动监管机制。2011年至2013年西湖区政府已连续三年在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中获得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奖。
(六)高新(滨江)区
高新区(滨江)强力推进“五水共治”、“大气复合污染整治”、“四边三化”、“三江两岸”、环境整治和监管等主要工作,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一是加大环境整治工作力度,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扎实推进河道综保工程,按计划完成综保河道10条(新建3条,续建扫尾7条),全长19.99公里,并完成7条河道(或区段)的清淤疏浚。加大重点区域截污纳管工作,完成了滨安路管网工程、水电社区、西兴农贸市场等截污纳管项目和东信大道(志成大厦以西段)道路改造与雨污管网更新工程。完善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建立了“河长制”管理机制,全区43条河道全部落实了“河长制”,三个街道所属溪、沟、支流实现大河大河长,小河小河长。着力构建引配水体系,完成了浦沿排灌站产权移交工作,完成了官河、槐河排灌站建设,启动了华家、江三、铁岭3座排灌站和石荡河节制闸的前期准备工作。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全力建设“无燃煤区”,全面完成9家企业15台燃煤锅炉关停改造任务;在全市率先建成所有建筑工地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实施视频扬尘监管全覆盖;完成绿能发电厂废气脱硝工程、金盛包装油漆废处理工程,搬迁万轮车业油漆车间。二是加强环境管理工作力度,严格管控区域企业排污行为。坚持“一票否决制”,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污染新增量,新批项目351个,否决污染工业项目34个,环评执行率100%;扎实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完成一级饮用水源区企业的关停。强化日常监管,加大检查频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98人次,查处环境违法企业32家,责令整改28家,立案处罚企业4家。三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努力提升区域群众环境管理意识。建成1家省级“绿色社区”、6个区级“绿色社区”、11所区级“绿色学校”、5个区级“绿色工地”;制作了12块宣教图板,发放了各类宣传画册6000余份。
(七)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以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启动清水治污专项行动,着力解决辖区群众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成立“企业危废管理服务团”,促进企业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升;组织实施环境保护网格化、精细化服务管理办法;开展“企业做,百姓评”活动,通过邀请居民代表给整治企业进行现场打分,让全民参与环保监督。开发区连续三年取得全市减排先进单位荣誉,自加压力完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减排约1200吨,提前完成重污染行业整治,完成20家企业整治提升项目,完成7家重点企业刷卡排污系统的建设。开发区绿道新增34类250余块三江两岸绿道标识标牌;完成四边三化整治点位13个,清理各类垃圾3000余吨。9月,开发区通过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省级现场验收,12月,经省环保厅批准推荐上报国家环保部申请验收。10月,智慧环保项目一期工程启动建设,利用科技手段来解决环境管理问题。开发区明确全面推进“美丽东部湾”建设,未来三年,开发区要以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为总目标,力争成为“美丽杭州”建设的先行区。
(八)西湖风景名胜区
西湖风景名胜区紧绕“建设美丽西湖”的总目标,按照“综保出精品,管理创亮点,经营增效益,研究出成果”的总体思路,西湖综保和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按计划进展顺利。备受瞩目的《南宋临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核并经省政府公布实施;白塔公园建设项目年底实现有限开园,成为西湖风景名胜区内一处融吴越文化、运河文化、近代铁路工业遗存于一体,与现代休闲旅游紧密结合的特色人文景点;国家“十二五”水专项——西湖水质及其生态系统提升项目启动;景区污水干管改造和雨污分流工程、西湖引水扩容提升工程、 “景中村”整治工程等顺利推进,并取得阶段性可喜成果。2013年累计共引水1.316亿立方米以上,向市区河道配水1.57亿立方米,西湖水质持续改善。在城区绿化方面,坚持“保量重质”方针,全年城区新增绿地424万平方米,完成金沙湖公园一期、白马湖景区一期、炮台小区公园、紫荆花公园、杨家牌楼A地块、海山公园等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建设37处,超额完成了年初工作目标任务。按照“生态保护、合理配置、特色鲜明、景观提升”的原则,扎实推进“美化家园工程”项目33处,大力开展自然花境、立体花坛竞赛,城区美化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组织义务植树、春季绿化广场宣传、“立体绿化进万家”等活动,全民爱绿、护绿意识进一步增强。
(九)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
之江度假区以“全国旅游度假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区、城乡统筹示范区和生态宜居示范区”五区建设为总目标,按照“休闲度假胜地、养生居住天堂、创新创业中心、生态示范基地”的功能定位,以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三江两岸”等专项行动为载体,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规划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之江新城概念规划》获市政府批复,完成污水工程规划和城市防洪减灾规划等专项规划,完善农村片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实施“6816”重点工程,积极配合紫之隧道、之江路改造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枫桦东路一期等8条道路,续建梧桐路等16条道路,完成清谷路等5条道路约7.2公里,道路、管网覆盖率有效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持续推进。完成钱塘江(之江段)24.3公里沿岸江堤道路更新、滩涂生态修复、防浪墙美化、景观林带、亮灯及“三江两岸”绿道等整治建设工程,完成3.3公里借地绿化景观提升,新增滩涂覆绿面积22万平方米;杭州市“三江两岸”展示馆、之江船工业遗址公园等重点环境整治项目全面开工;深入开展之浦路南入城口环境整治、之江路道路两侧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实施10条河道综合整治,完成河道清淤5.6万方,积极营造高品质生态宜居环境。环境监管不断加强。严格落实饮用水源保护区监管,制定沿江水闸环境应急处置机制。完成现场检查企业275家次,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件,关停非法加工点15家,完成燃煤改造企业5家。服务管理不断创新。开展建设单位评价中介机构、第三方考核环评机构等活动,创新环评公司规范化管理手段,严格准入制度,提升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