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2014年03月03日15:4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煤炭资源税 资源节约型社会 198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1986年 国情意识 重要生态功能区 生态环境损害

三、建立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环境保护体系

2004年到2006年是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过渡和转折时期。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些战略决策表明,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此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环境容量成为区域布局的重要依据,环境管理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环境标准成为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环境成本成为价格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这些重大变化,标志着环境保护成为优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掀开了用科学发展观看环境问题的序幕,2006年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此之后,我国的环境保护理念升级到一个新的高度,环境改革工作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在环保中的运用

2003年以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开始萌芽并逐步成为日渐成熟的理论体系。2003年4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要坚持全面的发展观。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好地坚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0月中旬,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2004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题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强调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3月1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他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至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关于这一思想的学习讨论也开始逐步深入。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决定》把环境保护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始了把科学发展观应用到环境工作的第一步。《决定》提出了“四个是”、“五个有利于”,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决定》指出,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科学发展观提出和《决定》出台以后,用科学发展观看待处理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环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掀起了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热潮。全国各地区、单位尤其是环保企业和与环境相关的单位广泛深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深入贯彻到环境工作中去。从此,“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谐社会”、“环境友好社会”等主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政府、企业等社会组织和单位学习讨论的热门话题,科学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中,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议题。

2.《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及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

2006年4月14日,国家环保总局召开了局长专题会议,审议《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会议对《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了讨论,认为规划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充分体现了分类分区指导原则,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会议认为《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精神,明确提出了2010年的环境保护目标、“十一五”时期的环境保护“十大任务”、“八大工程”和“六大措施”。会议原则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会议同时也原则通过了《国家“十一五”环境监管能力建设规划》。

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于2006年4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这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部署“十一五”时期环保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的召开是环境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一新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之一。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作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两大矛盾:一个是不发达的经济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这将是长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另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矛盾,这个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要靠科学发展。”二是国家对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上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把环境保护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温家主总理在第六次环保大会上讲话一开始就明确提出“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温家宝总理又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保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国家环保总局周生贤局长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通过这次会议,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提出了措施、落实了任务、坚定了信心,这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次盛会”。

2007年11月22日,《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纲要》公布。该规划阐明“十一五”期间国家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要求“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决定》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体现了我国最基本的生态保护要求。依据国家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区划出生态保护红线,就是通过划定专门区域形成一个严密的保护圈。生态红线既是我们国家最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更是维护一定生态环境质量所必须坚持的防护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非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不可,不然不仅生态环境恶化的总态势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而且我们设想的其他生态环境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划出生态红线,就不能越雷池半步。就必须明确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业、社区和个人在生态红线区域生态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对生态红线区域实行最严格的管控制度,通过不懈的努力,构建严守生态安全底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决定》要求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以此为基础,全会明确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这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具有特殊的意义。

《决定》提出“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30年:资源环境卷

十八届三中全会: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上一页   1   2   3   4   5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