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当前,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和国际潮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我国环保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竞争。为此,本版特刊发文章,分析我国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并就如何应对国际竞争提出相关观点,以飨读者。
●我国大部分环保技术及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水平不高。大多数环保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研设计能力有限,产品大多为常规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尤其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方面经验不足。我国环保产业中小型企业占的比例过大,环保产业缺少领头羊。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
●应全面研究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市场机制,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建议将东盟国家作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建议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环保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开展产业政策交流,为双方合作开展顶层设计。建议发挥亚欧会议平台作用,结合目前的环保热点,开展大气等领域污染防治政策和技术交流,加强亚欧国家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合作。
在环境治理和环保政策措施的驱动下,中国的环保产业多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无论是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我国环保产业主要优势及发展短板
我国环保产业的主要优势有:
环保产业体系基本建成。2009年我国环保产业从业单位近5万家,从业人员350多万人,产值95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节能环保产业骨干企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30%。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环保产业已形成了包括环保产品生产、洁净产品生产、环境服务提供、资源循环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等多门类的环保产业体系。部分环保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通过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我国环保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我国主要的环保技术与产品可以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并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在大型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垃圾填埋、焚烧发电、除尘脱硫、噪声与振动控制等方面,已具备依靠自有技术进行工程建设与设备配套的能力。
环保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以东盟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这些国家又处在与中国相近的发展水平。在这些地区,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中国物美价廉的环境产品、服务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为中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完善,产业政策支持稳定。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确立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污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产业政策,实施了“谁污染谁治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环境管理”等政策。1990年,出台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若干意见》,把环境产业列入了优先发展的领域。
本世纪初,确定优先发展环保产业的重点领域为:环保技术装备、环保材料、环保药剂、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服务。此外,陆续出台了《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环保产业日益发展,其不足之处已经逐步显现。
环保产业与技术研发能力薄弱。虽然我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部分环保技术与产品达到国际水平,但大部分环保技术及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总体水平不高。大多数环保企业的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科研设计能力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的直接后果是,我国的大部分设备及核心技术无独立的知识产权,长期依赖进口。
环保投资总体不足。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的环境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时,环境质量才会有所改善。我国“十一五”期间的环境投入约占GDP的0.7%,即便“十二五”期间增加了环境投入,也还不足1.5%,因此环境质量的改善还任重道远。
环保产业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小。首先,产业规模布局不合理。据调查,2005年,我国环保产业中固定资产小于1500万元的小规模企业7954个,占环保企业的68.4%;1500万~5000万元的中型规模企业1899个,占环保企业总数的16.3%;固定资产大于5000万元的大型规模企业1770个,仅占环保企业总数的15.3%。我国环保产业中小型企业占的比例过大,环保产业缺少领头羊。其次,产业地域布局不合理。环保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与长江流域,其中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辽宁、吉林、四川、湖南等省份的环保产业总产值占全国的80%以上,中西部地区的总产值份额不足20%。
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短板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环境保护政策偏弱,难以创造强有力的市场。近些年,国家在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唯GDP论政绩的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将经济发展作为首要追求目标,导致其对于环保公共服务缺乏持续监管和切实投入,阻断了真实环保需求的释放,严重影响环保市场的稳定化和扩大化。也导致在没有稳定预期的情况下,企业无法进行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研发,影响其创新和稳健成长的积极性。
此外,法律中对环境质量负责制的规定过于原则,导致环境质量责任制长期得不到落实;一些环境管理制度不适应需要,环境法律配套滞后,环境标准偏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环保产业在实际发展中面临着驱动力不足的现实。
环保产业碎片化发展,整体实力不强。一方面,由于水、大气、固废等环境要素的广泛性和难以可量性,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管理的地域区隔性,使得环保市场区域特性明显,无法形成全国市场。这使得产业呈现原子化的状态,环保产业纵向整合和横向专业分工及协作水平低下。环保企业缺乏大规模、高效率的集约化生产,削弱了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影响了产业组织整体效率的提高。
民营企业实力不足,成长空间有限。近年来,依托于政府强大的支持,公有制经济体无论是在优惠政策获取,还是在融资规模和便利性方面,远远超过私有制经济体。
在环保产业中,我国目前形成了公众、政府、环保服务企业的利益—责任—服务链条(大气治理产业机理机制有所不同),即公众是需求和受益主体,政府是责任主体,环保服务企业是服务主体。由于环保公用事业的属性,对于公有制经济体有着自然的偏好。而此时私有制经济体的高效率以及基于市场的最优配置优势往往被忽略。在一定程度上,目前环保产业中的私有制经济体是在捡环保市场的边角料,成长空间难以实现质的突破。
“走出去”和国际化战略推动环保产业发展
随着中国和世界环保市场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环保产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全球产业挑战和竞争。
国际化发展将有利于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013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愿推动节能环保产品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更多走向世界,向各国开放。这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外国优秀环保企业进入中国。随着这些企业的进入,中国环保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会提高,发达国家环保产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将为各级政府带来冲击。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权利或将萎缩,而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将使地方财政更加紧张。这就为多渠道资金进入环保市场创造了机会。中国私营环保企业进入具体环保领域的“看不见”的天花板将会被打破。
国际化发展将有利于推动环保产业全产业链融合。
提高中国环保产业国际化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意味着中国政府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防止产业碎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培育相关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支持。同时,环保企业也要努力提升自身产业链整合能力,努力满足卖方对项目总承包的要求。
国际化发展将有利于提升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大部分设备及核心技术无独立的知识产权,长期依赖进口。因此,要提升我国环保产业科技水平,除大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和长效机制的建立外,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通过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环保企业对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时,环保企业还应在“走出去”过程中,加强与目标国科研机构的联合研究,发展符合目标国实际情况的实用型环保技术和产品。
环保产业国际化的对策建议
目前,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深化改革开放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环保市场深化开放也是大势所趋。针对我国环保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需求,建议开展以下工作:
政府引导,搭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平台。
应全面研究中国环保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引进来”的内容,不仅要引入先进的环保技术,还应考虑到FDI(国际直接投资)对环保产业的投资。同时,应注重对国外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环保企业的引入,通过加强产业内的自由竞争,提升中国环保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对于“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应确定中国环保产业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市场中的比较优势、优先领域。同时,对于交易模式、目标国别、具体途径以及政策需求要予以重视,加强对企业的引导。此外,应完善环保产业相关标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相关环境服务标准等),推动其国际化,为环保产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升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能力。
建立、健全环保产业市场机制,为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改善环保产业规模和地域布局,扶持环保出口龙头企业,提升环保产业聚集区的产业聚集水平;遵照市场规律,鼓励环保企业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鼓励规模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利用资源积极辅助小企业,实现以大带小、促进共赢。指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提高为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提供专业配套服务的水平。
搭建服务与技术支撑平台,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支持。
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构建多边产业合作网络,为中国与外国环保企业搭建沟通与合作的平台。搭建环保产业国际化发展公共服务平台,为外国企业投资中国环保企业提供支持,为引进优秀环保技术提供服务,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提供相关信息、政策需求等支撑,为相关国家的环保标准制定提供援助,为环保企业进入国外市场奠定良好的产业环境。
融入区域环境合作机制,打造环保产业国际合作示范基地。
环境保护技术交流与产业合作是区域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国与日韩、中国与上海组织成员国都是区域环境合作的重点区域。特别是东盟国家,已经成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重要目标国。而相较于欧美昂贵的环保技术,具有一定成本和地缘优势的日韩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环保技术的引进国之一。
因此,建议将东盟国家作为中国环保产业“走出去”的重点领域。要支持中国—东盟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交流示范基地在广西和宜兴的试点工作;在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机制下,应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需求,发挥相关会议的平台作用,广泛吸纳中日韩三国环保企业参与其中,推动中日韩三国环保技术转移与联合开发。
此外,随着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将是未来中国环保产业合作的潜在国。因此,建议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环保产业现状进行调研,开展产业政策交流,为双方合作开展顶层设计,推动建设中俄环保技术与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未来打造中国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进行探索。
同时,建议发挥亚欧会议平台作用,结合目前的环保热点,开展大气等领域污染防治政策和技术交流,加强亚欧国家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合作。推动大气防治、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技术国际间转移,加强我国环保企业在这些领域的技术储备,推动我国实用型环保技术和产品在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丁士能周国梅)
作者单位: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