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常有市民司空见惯
湖州北濒太湖,与无锡、苏州隔湖相望,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25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州市白雀乡小梅口,这是太湖边的一个渔民聚集区,也是今年太湖最早出现蓝藻的区域之一。几户渔民正坐在岸边修补渔网,渔船则停靠在他们身后。多年来,他们一直依靠在太湖里打捞鱼虾为生。
记者发现,在船只旁边的水面上,聚拢着一些蓝藻,看上去绿油油的,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油光,像绿色的油漆。记者把手伸入水中,感觉有点黏,再把手拿出来时,手上好像涂了一层油漆。
对于这些被称为太湖“皮肤病”的蓝藻污染,渔民老周觉得习以为常。“这些年来,这里的蓝藻每年都是这样,泛滥成灾了。”老周告诉记者。水温升高使得蓝藻更易生长,这对当地人来说已是常识。他说,最严重的时候,水面上的蓝藻有四五厘米厚。“10月份蓝藻最多的时候,我打鱼用的网子上都沾满了蓝藻。”老周指了指他手上的渔网。而在7月、8月份,一些蓝藻死亡腐烂,臭气熏人。
随后,记者坐车沿环湖大堤往湖州下辖的长兴县夹浦镇方向走去,绿色——蓝藻的标志色,又一次进入视线。在湖边的芦苇旁,聚集着大片大片的蓝藻。
而在与太湖相连接的一处河道口,蓝藻已经繁殖成片。一位路过的村民说,他小时候没有自来水,喝的都是太湖水,但如今,“太湖的水污染那么大,谁敢喝啊。”村民对蓝藻之害已经习以为常了。在他们村,吃的是山上引下来的水,不能再靠湖吃湖了。
而在河道与太湖口连接的闸门内,水面上浮着大片的蓝藻。村民介绍说,闸门用以防洪,一旦太湖湖水上涨,闸门就会关上。由于前几年倒灌的湖水带着蓝藻,河道干脆就封了,但闸门内水塘里的蓝藻却越积越多。
不容乐观的是,太湖蓝藻开始影响到湖州内河的水,因为太湖的水带着蓝藻倒灌进了内河。在湖州市区的内河,记者发现了大片蓝藻的踪迹。在市河,绿油油的蓝藻在水面上漂浮。但当地人对此司空见惯,悠闲地在河边的凉棚下喝茶聊天。而在该市城西自来水厂所在的西苕溪河,记者也发现了一些蓝藻。
太湖“患病”“渔民上岸”
湖州市环境保护局局长周建明的另一个身份是湖州市南太湖蓝藻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对湖州而言,太湖北岸的无锡饮用水危机直接促使太湖南岸的湖州。
太湖“患病”,湖州也开始“吃药”。在湖州当地小有名气、有着10年历史的“湖鲜一条街”,去年下半年开始被拆除,所有的餐船都停业,政府出资给予赔偿。停业的原因之一,就是蓝藻,因为餐船带来的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太湖,这加重了南太湖部分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太湖受蓝藻污染,和太湖水体富营养化密不可分。当地人称,“湖鲜一条街”的旧址上将建新楼。
此外,当地政府还启动了“渔民上岸工程”。小梅口的渔民老周告诉记者,他家里原本有3条渔船,去年无锡发生蓝藻危机后,他和附近其他渔民每户只能留一条渔船。
“这里的渔民大概有六七十户。估计再过两个月,我们就得搬到岸上去住了。但以后的生计该怎么办呢?我还没去想。”老周告诉记者。
自祖父辈开始,老周的家族就开始在小梅口以打鱼为生。他回忆说,他小时候没见过这么多的蓝藻。在他看来,这些年来蓝藻污染如此严重,跟太湖沿岸的小化工厂有着直接的关联。
对于这些渔民,蓝藻的泛滥,其直接后果就是让他们打鱼的收入大大减少,不能再靠湖吃湖了。老周对记者表示,由于蓝藻覆盖了湖面,水里缺乏充足的氧气,鱼虾也很难活,抓上来的都是死的,卖不掉。
由于太湖水被污染,被称为“太湖三宝”之一的太湖白虾也日益珍贵。老林说,白虾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水质不好就难以存活。
“这几天,这里的蓝藻少了些,因为刮的是东南风,被吹到湖中央去了。”老林说。他感叹,“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一美好景象,至少在蓝藻漂浮到水面的时候,是感受不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