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转暖,气温回升,4月13日,在浙江长兴与江苏宜兴交界的太湖西南部沿岸首先发现有蓝藻集聚现象,并形成明显的藻类水华。
经监测,发生蓝藻水华水域,水体中藻类密度在1500~2800万个/升之间,集聚带宽度有100米左右。梅梁湖西岸也有少量藻类,呈丝条状分布,水体中藻类密度在500万左右。相关部门随即启动了蓝藻预警机制。
同时,环境保护部也组织有关湖泊环境专家聚集无锡,寻找应对措施。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金相灿,对今年太湖蓝藻水华情势进行了翔实客观分析,并提出了6项遏制蓝藻暴发的建议。
水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今夏仍会有规模较大的蓝藻水华暴发
金相灿认为,目前太湖水质处于劣Ⅴ类,营养状态为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在春末、夏秋季温度、光照适宜时,太湖就会出现大面积、大规模的蓝藻水华,这一现象即使在努力控源治理的条件下,可能还会延续3~5年甚至更长时间,年间差异可能存在,但这种大趋势暂时无法改变。
金相灿认为,今年的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态势不容乐观,应当做好应急预案。他说,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决定蓝藻生长并形成水华的原因,一是环境要素,二是蓝藻的种源。
金相灿说,从环境要素来看,根据江苏省水利厅所提供的数据,从今年2月17日就从长江向太湖调水,目前太湖水位比常年偏高10~15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太湖水体的营养盐浓度,同时形成的湖流不利微囊藻的生长与堆积,有助于抑制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但是2008年是拉尼娜年,其特征是冷冬热夏,春季以湿冷为主,进入夏季将会是高温炎热且降水偏少。近期的温度遥感监测显示,3月10~20日期间,太湖周边地区的温度明显上升,尤其是梅梁湾周边由于城市热岛效应,温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
接着,金相灿又谈到了蓝藻的种源。根据前几年的观测与分析,太湖水华蓝藻的种源主要来自于前一年水华沉降到底泥表面过冬的蓝藻休眠细胞。2008年3月20日在全湖主要湖区的检测表明,太湖目前浮游植物中硅藻数量最多,蓝藻其次,绿藻最少。在南太湖水域,已有肉眼可见的微囊藻群体,而梅梁湾等其他湖区还没发现,藻类光合作用活性未发现明显的湖区差异。
随后,金相灿根据环境要素和蓝藻种源状况分析,得出了初步结论:由于冷春,以及近期的调水,稀释了营养盐并推动了水流的流动,因此,与近几年类似,仍有可能在太湖西南部水域最早形成水华;夏季仍会有规模较大的蓝藻水华暴发,持续的高温天气仍然会在西太湖和梅梁湾等湖区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
专家提出6项建议,遏制蓝藻暴发
针对今年还有蓝藻暴发的可能,金相灿提出6项应对措施。要强力控制污染源。采取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工业污染源控制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取消围网养殖,加强污水处理厂出水、养殖废水、面源污染等低污染水的控制措施,修复湖滨带,增强湖泊自净能力,控制湖体周边入湖污染负荷。
要加大全湖蓝藻生长与水华形成的监测与预测力度。尽快启动蓝藻水华预测预警行动,在观测到南太湖水域形成蓝藻水华后,就要开始密切监视蓝藻水华的漂移以及北太湖水源地和景观湖区蓝藻水华的情势,同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除南太湖水域的蓝藻水华,在一定程度上尽量减少全湖夏季的蓝藻水华种源。
要协调调水与防洪的关系。由于调水促进了湖流的流动和营养盐的输出,对控制蓝藻水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防洪安全的情况下继续进行调水,并对调水的湖流走向进行监控。
要及时打捞蓝藻水华。根据风向和湖流对蓝藻水华的驱动,使其在局部湖区堆积的情况,及时进行机械或人工打捞。
要加强对水源地和景观湖区的监测力度。必要时采取围栏措施,减轻蓝藻水华对供水和旅游的影响。制订2008年太湖水华暴发应急预案,保障供水安全。
要建立太湖生命观测系统与蓝藻水华预警平台(实验室)。太湖已形成了藻型生境条件,在今后的5~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蓝藻水华的暴发可能呈现常态化,蓝藻水华带来的灾害会不断危胁太湖的水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技术的湖泊生命(藻类)观测系统与蓝藻水华预警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准确地观察湖泊藻类生命消长规律、蓝藻水华暴发机理、蓝藻成灾控制原理,为太湖蓝藻水华控制与减灾提供科学支撑。(龙庆 闫艳 高杰)
|